白朗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姓氏文化新百家姓寻根探秘摘编前1
TUhjnbcbe - 2021/6/15 11:19:00
北京治白癜风的价格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613/4639051.html

 


  崔姓在历史上源于姜姓,相传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姜尚因辅佐文王、武王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齐,建齐国,为公爵。数传至齐丁公时,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争中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上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仅在唐代,崔姓就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10房崔氏,累计出了23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崔姓被当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
  唐代以后,尽管崔姓的地位有所衰落,但由于早已奠定了庞大的发展基础,分布更为广泛,人口更为众多。明清时期,崔姓人又与其他姓氏人一样走出国门,迁徙到世界各地,大大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崔姓不仅在历史上是最尊贵的姓氏之一,其姓族中也是名贤辈出。其中最知名者,有东汉*论家崔寔、文学家崔駰、书法家崔瑗、南北朝*治家崔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经学家崔灵恩、隋朝学者崔赜、唐代诗人崔护、崔璘、名臣崔义玄、崔胤、宋朝画家崔白、经学家崔子方、学者崔敦诗、崔敦礼、元朝书画家崔彦辉、明代名臣崔呈秀、画家崔子忠、清朝诗人崔华、经学家崔纪、学者崔述、诗人崔如岳、名臣崔维雅、近代经学家崔适、当代电视节目主持人*、歌星崔健、澳门特首崔世安等。
  毛姓出自西周王族。周朝初年,周武王把胞弟叔郑分封于毛(今陕西岐山一带),建毛国,为伯爵,史称毛伯郑或毛叔郑。他在周成王时曾担任司空一职,因司空是三公之一,所以他又被称为毛公。毛公的后代世袭毛伯爵位,在今陕西岐山一带发展,后来为与其他贵族相区别,便以国名为姓氏,姓毛。
  由毛公而来的毛姓人是当今毛姓的主体。此外,据某些毛姓家谱记载,毛姓中还有一些人出自周代某王的一位王子,因他曾被分封在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他的子孙也以封地名称“毛”为姓。
  毛姓在得姓以后,便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发展起来,有些人还迁居齐鲁地区,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春秋时,鲁国有研究《诗经》的毛亨和毛苌,时称大、小毛公,他们所传授的经书后来被称为《毛诗》。此外,在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位名为毛遂的人曾自我推荐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由他而来的“毛遂自荐”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秦汉以后,毛姓在西河、荥阳形成两大郡望,后来分布全国各地的毛姓都是由二望发展而来的。约在汉唐时期,一支毛姓人从中原地区迁居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其后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至元朝至正年间(公元~年),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澜沧卫(今澜沧县)。明朝建立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桥(今湘乡火车站附近)。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又迁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并最终在此定居下来。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从此,上述两支毛姓人便在今湖南韶山一带生息繁衍,辛勤劳作,默默耕耘。直到由毛太华下传20代、余年,才出了位更著名的人物毛泽东。毛太华
  古今毛姓名人中的代表人物除毛泽东以外,又有汉朝画家毛晋、三国*治家毛玠、北朝名臣毛修之、唐代画家毛婆罗、宋朝名臣毛友、毛洵、画家毛信卿、毛义、毛允升、毛*、明朝名臣毛纪、毛恺、毛伯温、毛凤韶、毛节、画家毛良、清朝藏书家毛晋、经学家毛奇龄、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诗人毛远公、当代名人毛泽建、毛岸英等人。
  白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出自几个互不统属的支派。相传在炎帝时,有位名为白阜的水利专家,精通水脉,曾为治水作过贡献。他的后代,后来便以白为姓。此外,西周太王古公直父的五世孙虞仲,被封于虞(今山西平陆东),子孙世袭虞国国君。后来,虞国被晋国灭掉,虞国贵族井伯奚被俘,不久又作为晋国伯姬的家奴来到秦国。但他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的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获得秦穆公的赏识,被提拔为大夫,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后来还与蹇叔、由余等人一起辅佐秦穆公完成霸业,他也因功被赏赐百里之地作为食邑,从此被称为百里奚。他生子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孟明视又生西乞术、白乙丙。白乙丙的子孙,便以白为姓。
  春秋时期,楚平王太子建计划除掉权奸费无极,事泄被杀。太子建之子熊胜逃亡吴国,并在吴国获得了较高的职位和名声。至楚平王之孙楚惠王继位后,他被召归国,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东南),为公爵,史称白公胜。白公胜的后代,也姓白。
  隋唐五代时,又有不少姓氏的人改姓白。如唐代曾封突厥人白元光为南阳郡王,白元光的后代姓白;唐代又在今广西博白设置白州,白州的百姓也有人以地名为姓氏,姓白;唐末五代时,北方少数民族中有位名为陈永贵的人,他的姓氏原本是白;在吐谷浑人中,其酋长名为白承福,姓白;另外,宁朔两府留后(官名)白可久,也姓白。只是白可久在归顺唐朝后被赐姓李,历史上才以李姓知名。
  另外,在回族中,也有许多白姓人。
  上述各支白姓人在得姓以后的发展中,以百里奚和百公胜、白阜三支影响较大,有些白姓家谱还把三支白姓按时代先后联起来作为一支。关于其郡望堂号,由于其最早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发展,便以南阳为郡望。至唐代,白姓中出了一位最著名的人物白居易。他长期活动在香山(今河南洛阳),去世后又葬于此,子孙便以香山为堂号。
  白姓名人除白居易外,又有战国名将白起、大商人白圭、水利专家白丹、唐代文学家白行简、元朝剧作家白朴、明朝将领白广思、清代书法家白云上、名臣白准泰、近代革命家白逾桓、地理学家白毓昆、豪杰白朗、民国名将白崇禧、当代中科院院士白春礼等。
  段姓主要有四支,其中之一与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李聃)有关。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有子名宗,在春秋时期任魏国将领,被分封于段干(今址不详),此后便以封邑之名“段干”为姓。后来,魏国有段干木、段干子,齐国有段干朋,都是他的后代。战国时,段干木的子孙西迁入关,在姓氏中又去掉干字,单姓段。
  段姓的另一支出自春秋初年郑国的共叔段。史称共叔段是郑武公次子,与长兄郑庄公不和,被庄公封于京城,号曰京城太叔。后来,他在母亲姜氏的帮助下打算推翻郑庄公,由于事不成功,逃亡于共(今河南辉县),又称共叔段。此后,他的子孙便留居于共。为了表示与郑国王室的区别,以共叔段的名字“段”为姓。战国时韩国的宰相段规,便是这支段姓人中的一个。
  段姓的第三支出自鲜卑族中。汉魏时期,鲜卑族部落大人檀石槐的后代段务目尘、段匹等人归顺朝廷,被朝廷委以重任,并让他们世袭辽西公之职,史称辽西段氏。两晋十六国时期,这支段姓人入迁中原,逐渐与汉族人融合。隋唐以后,他们已与汉族人毫无区别,成为汉族中的一员,仅在郡望上仍称辽西段氏。中共红*名将段德昌雕像
  唐宋时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白蛮出身的段世平建立大理王朝,其子孙相继统治这里达年(公元~年)。白蛮也就是白族的前身,而段姓又一直是白族中的大姓之一。尤其是在大理王朝灭亡以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如今在大理一带,段姓仍是大姓之一。
  上述四支段姓,构成了当今段姓的主体。在发展中,段姓还形成了京兆、天水、武威、辽西等郡望,诞生了一大批各有建树的历史名人。如西汉时,段会宗是开拓西域的名臣。东汉,段頻是朝中名将。十六国,段业被推举为凉王。唐朝,段文昌、段成式父子相继为名臣、文学家,段佐为名将。金朝,段成己、段克己也都是文学家。清朝,段玉裁是著名文字学家。民国,段祺瑞是北洋*府总理。当代,段德昌是中共红*名将。他们都在历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文章来源:《新百家姓寻根探秘》编著,北京:气象出版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姓氏文化新百家姓寻根探秘摘编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