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新发现甘肃永登鲁土司衙门遗存文书概述
杨善德
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是甘青土司中最显赫者之一,历明清而至民国二十一年“改土归流”,在甘青地区的历史变迁中,产生过重大影响。
现今对鲁土司有各层级各方向的研究以及成果。正史、实录、方志、文集、碑传等相关材料,以及各类文物遗存等,都被反复咀嚼。
笔者收藏的一批鲁土司衙门遗存文书,应当是学者所未知的全新材料。
一、文书的来历
笔者曾专文详述该批文书的来龙去脉,再概述之:年,“工作组”清理鲁土司衙门,将大堂院六房中堆积成山的大量文书运至大通河边焚烧。连城完小学生铁某以识字学习为由,从挑夫手中花了五千旧币偷偷购得一小捆。后来铁某将这捆文书束之高阁,遗忘四十多年。退休后偶然翻出,因文书纸质柔软,用于擦佛灯打捻子,毁去不少。直至被其表弟汪老师发现,才特别加以收集,并略作整理,时有阅读探究。年,汪老师感于笔者倾心研究鲁土司及地方历史文化的热忱,遂割爱转赠。遗存文书于是成为笔者收藏。
二、文书的现状
该批文书共计张,其中张可见所署明确年月,12张未署年月或因残缺不见。年月上自清嘉庆二十年,下迄民国二十一年,清宣统前共计40张。总体可分为由衙门发出者和上呈衙门者两类。
文书文体包括谕、令、札、禀、状、牒、单、票、移文、清单、合同、书信等。出自衙门吏、户、礼、兵、刑、工各房,以及钱粮处、*需科、民*科等。
衙门发出者皆用印制的红色界格稿纸,部分稿纸左上角印有红色“稿”字。部分有土司官印印迹。绝大多数行文起首处有“登内号”三字椭圆形印迹。部分有墨迹花押。部分有“花开富贵”等闲章印迹。大多数有校阅句读和修改墨迹。可见,这类文书属于土司衙门存档,部分属底稿性质。
上呈衙门者用灰白纸,文字间有阅览时所勾画的句读墨迹。绝大多数有批复语句以及闲章和花押印迹,部分也有钤有“登内号”。
笔者特将该张文书,按所署年月编订顺序,以便于指称。
另外,笔者多方收集得与鲁土司相关的清末民国时红白契约二十多份,又收集得鲁土司土民张守惠充磨房乡约一案在平番县衙的全宗文书的清末抄件十八份。将它们与文书一并收集成册。
明清土司制度载于成文典章,而该批劫余的文书则是土司制度的文物实例。从它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窥见清末至民国间鲁土司衙门*事、司法、赋税、宗教、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真实样貌。据笔者所知,类似土司文书,在各级档案馆藏中数量极少,它的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三、文书的价值
(一)可以厘清关于鲁土司的一些基本细节
如鲁土司衙门也设有“六房”吏役,然而对于“六房”说法不一。绝大多数文书末尾注明了出处,可知清末鲁土司衙门所设正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宣统时又有“钱粮处”,民国时“六房”仍旧,又有“*需科”“民*科”等。然而从涉及的事务来看,各房职分似乎并不完全固定,时有交叉。
如雍正元年交付鲁土司约束的“八族番民”,所指众说纷纭,而文书中出现了“下写尔素族”“尔加让族”“单约族”“钱铎族”等,可以考察鲁土司部民的变迁。
如文书中出现了“指挥使”“连城营”“庄浪营”“副总府”“千总”“番千总”“抚彝千总”“头司千总”“西宁十户抚民千总”“右司把总”“左司把总”“总管”“庄浪营掌房”“掌家”“外委”“上五旗”“下五旗”“领旗”“头役”“队目”“戈什哈”“十户长”“绅耆”“科长”“师爷”等等,综合分析,可以明确鲁土司衙门的机构职能。
如文书中“护府”“护主太太”等,反映了十八世土司夫人和硕特氏因应袭之子年幼而“护印”的特殊承袭形式。
(二)可以窥见鲁土司衙门*事、司法、赋税、宗教、生活等的样貌
如征缴*马粮石,管理枪械,讯办抗违番兵等,文书中多有案例。
如对一般民事、刑事案件的处理,以及对某千总、某把总、某武生案件的特别处理,相关的禀状、提票、清单、移文俱全,基本可见鲁土司衙门司法的全貌。
如赋税的种类、数额、标准、时限、经办、会计等内容在文书中有大量反映,足以支撑一个专题的研究。
如僧官、长老的任命,寺院财产的管理,法会的组织方面,也有不少内容,反映了鲁土司与辖区内众多寺院的*教关系。
如多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的购物清单,生动地展现了鲁土司衙门的生活侧面。
如笔者另外收入的光绪间平番县衙处理鲁土司部民张守惠充磨房乡约之役纠纷一案的文书,涉及了土汉民之间在地界差役方面的矛盾,反映了县衙和土司衙门之间的微妙关系。该案纠延多年,十八件文书包括了相关的堂断、批示、甘结、禀状、谕令、合同等,很有典型意义。
(三)可以反映相关时代的社会状况
如同光回变、白朗起义、洪宪改元等国家重大事件,以及匪患饥荒等地方社会状况,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如土司衙门征粮,会先行调查应征各地各色粮价,以确定征粮标准,所以不少文书记载了多年中各地的粮食市价。
(四)可以了解鲁土司衙门的文书形制
该批文书在种类、格式、语体、用印等方面,有许多细节内容值得研究,进而能了解土司衙门的文书形制。
总之,笔者所收藏的这批劫余文书,数量可观,保存良好,内容丰富,是清末民国时土司制度的文物实例,也是土司研究资料的有力补充。聊作概述,以待识者。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