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老家哪里的?”
“山西。”
“山西哪里的?”
“哦,我的老家,离五台山很近。”
“请问你老家哪里的?”
“山西。”
“山西哪里的?”
“哦,我的老家,离五台山很近。”
刚刚认识的朋友,常常会聊到老家。
上面这一段话,是最常见的一个问答。
我的故乡是山西省原平市,其实是一个县级市,但是,对于全国人民来说,知道“原平”这个名字的人很少。
在老家的时候,原平其实是生活在忻州的“阴影”下的,因为原平是属于忻州市的辖区范围之内的。
离开故乡以后,我才发现,原平、甚至包括忻州在内,其实都是生活在五台山“阴影”下的。
介绍自己属于原平或者忻州,外地人基本上没听说过,但是一说“五台山”,那对方就会马上表现出“知道”的表情,甚至,显得故乡和我说出“五台山”的那一瞬间都变得高大起来。起码,我自己是这么感觉的。
穆青和范亭中学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由新华社著名记者穆青生前撰写的《十个共产*员》一书,经新华出版社修订再版,近日面向全国发行。
穆青同志是我国新闻战线的一面旗帜。数十年来,他恪守“勿忘人民”的信念,采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新闻作品。该书讲述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至死不忘周总理嘱托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红旗渠的除险英雄任羊成等十名优秀的共产*员的先进事迹,他们堪称共产*人的楷模、中华民族的脊梁。
年该书经新华出版社出版后深受读者好评,此次再版发行,增加了穆青同志写作手稿以及十名共产*员的部分照片。
该书在建*周年之际推出,对于大力弘扬优秀共产*员高尚精神与品格具有积极意义。
我之所以能够离开故乡到北京学习工作,要感谢范亭中学。
范亭中学的名字来源于一位革命前辈——续范亭,而新华社播发的这条新闻的主人公穆青,就是续范亭的女婿。
穆青,年出生于河南周口,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近代新闻记者。年10月11日凌晨3时20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据《穆青:哈尔滨三年记忆中的*金岁月》一文记载:
年7月29日,穆青和老伴续磊从内蒙古自治区采访绕道哈尔滨,42年梦圆。
老两口登上黑龙江日报社的老楼,寻到当年的那间旧居。穆青动情地说:“解放战争时期,我在哈尔滨工作、生活了三年,在这里结的婚,在这里生的第一个孩子,我对哈尔滨特别有感情,我的老伴对哈尔滨也特别有感情。这里使我们回忆起许多当年的情况……”
续磊开心地笑着回忆:“夏天,我们从楼上用绳子拴个小筐连钱一起顺下来买冰棍吃……”
穆青年到延安。年9月,24岁的穆青,参加挺进东北先遣小分队由延安《解放日报》派往东北采访。
年2月,穆青走进《东北日报》,出任《东北日报》采访部主任。
那时的东北日报和新华社东北总分社在一起,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续磊,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之女。年,毕业于延安中学。17周岁加入中国共产*。先于穆青两个月成为《东北日报》的记者。他们相识了。
年5月,《东北日报》由长春向哈尔滨转移。转移时,报社人员分乘一列货车的两个车厢,穆青与续磊在同一个车厢。途中遭遇敌机轰炸,车停,人们纷纷跳下车,拼命往铁道两旁的高粱地里跑。续磊从没经过战火,碰到这阵势,吓坏了,站在车厢门口,不知所措。穆青上前一把拉下她,一路向高粱地狂奔,躲过了这场劫难。他们的感情也升温了。
穆青,时任东北日报采编部主任。续磊是记者,她年龄最小身体又弱,穆青对她关爱备至。续磊下乡采访,穆青就到车站送和接。尽管穆青的情感表达默默无言,但是聪慧的续磊却在这默默无言中,“听”出了“情”。
夏季,工作一天后的傍晚,他们最喜欢坐在松花江边,吃着冰棍,观赏天边火烧般的晚霞,直到夜幕落下,江面上亮起点点渔火。
土改运动开始后,续磊被抽调参加土改报道,经常下乡采访,一去就是一个多月。那时没电话,穆青就把自己的思念写在纸上,每当专门负责下乡取稿子的通讯员要骑马出发时,他就把厚厚的一封信交给他带给续磊,通讯员回来自然也有续磊的信交给穆青。时间一长,大家笑称“飞马传书”。
他们有时候不仅传书,还传物。穆青看到续磊日夜在外奔波,担心她冻伤脚,便买了当地最暖和的毛毡靴子捎给她。续磊心更细,有一阵子,哈尔滨备战,穆青剃了光头,她担心他夜里睡觉着凉,就把自己的一件旧毛衣拆了,织了一顶睡帽给他带去。
年元旦,穆青与续磊结婚。结婚时,门口展开一大块续磊准备的红绸子,上面签着华君武夫妇、刘白羽夫妇、白朗夫妇及每一位记者、编辑的名字,还有在场的孩子们;报社新年会餐的酒席,就是他们结婚的盛宴。大家举杯祝福这对新人幸福和睦,白头偕老。
年,穆青和续磊夫妇二人到访范亭中学,那一年,我高二,刚刚分到文科班。我记得,那天傍晚,我们一直在教室里边激动地等着穆青和续磊,当时穆青正在新华社当社长。我记得,当穆青和续磊到了我们教室短暂停留之后,我们班几位同学还拿着自己的日记本请求留个签名,我至今还记得,我的那个日记本是青绿色的塑料封皮。可以,这么多年过去,那个日记本也不知道丢到了何方。
多年以后,我到北京上学毕业,也做了记者。很惭愧,跟穆青先生比起来,我的记者生涯实在是毫无建树。
后来,因为范亭中学的缘故,我跟穆青先生的儿子、续范亭将*的后人都有过多次的交往,切身受教。
范亭中学创建于年,是以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名字命名的。
续范亭(年11月27日—年9月12日),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人(西社村今属定襄县),著名抗日爱国将领、诗人。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即献身于民族民主的革命事业。后在国民*任职,曾经隐退一段时间,后与共产*人合作创建山西新*。年1月15日成立晋西北行*公署,续范亭任行署主任。其后,他将主要精力用在*权工作。期间由于病情不断恶化,中共中央决定让他到延安医治。年3月离开兴县赴延安。
年病逝后,中共中央根据他临终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国共产*正式*员。
海*原副司令员陈明山逝世,山西原平人
据新华社北京3月15日电海*原副司令员陈明山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陈明山是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市)人,年10月参加革命,同年入伍,年加入中国共产*。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通讯员、勤务员、警卫员、文书、班长等职,先后参加了晋北、汾孝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事代表、警卫员、班长、*委办公厅卫士长(贺龙同志处)、实习艇长、中队*治指导员、大队参谋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副团长、支队长,海*东海舰队副参谋长、副司令员,海*南海舰队司令员、广州*区副司令员兼海*南海舰队司令员等职,参加了四川剿匪等战役战斗,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陈明山是第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委员。他年被授予海*中将*衔,曾荣获解放奖章、中国人民解放*胜利功勋荣誉章。
这个信息是昨天晚上一位朋友发给我的,看到这个信息我才知道又是一位原平的将*。
原平出将*,是有名的将*县,我的很多朋友对此很有研究,我了解的比较少。
为什么写这些字?
我之所以写下上面的文字,其实是对故乡原平的一种惦念。也许是因为年纪大了,现在总是很想念故乡。
3月14日,我在北京蓝色港湾的一个书店里,看着别人写的书,突然就想到五台山,想到原平。中国当然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是,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里,其实,原平是很有特点的一个小地方,其实,也非常值得记录,但是,好像很少有人写下来。
年暑假,我回原平小住。一个在天津工作的老乡接待外地去原平投资的客商,一上午坐在那里喝茶,我说应该大家一起出去转转。然后才发现,说到旅游,原平居然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吸引外地游客去转一转。
就是在那个暑假,我查询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原平有秦始皇大公子扶苏的墓,有明代的长城,还有北齐长城的遗迹,还有一个叫五峰山的地方人称“小五台”,等等。记得去年我在海南三亚度假的时候,看到三亚天涯风景区,我还想起原平有个天涯山,然后,原平还有一个“地角”。
太震撼!我国唯一发现的火烧长城!原平轩岗镇长城
#忻州#山西原平的这段长城足以颠覆人们对长城的认知,不是砖砌、不是土夯、不是石头垒。它是先用铝矾土修筑,后以大火烧结为一体,可以说是一堆长长的釉化物,从原平一直延伸到宁武。由于高温的作用,附着在土垄上的物质封釉装甲了,甚至玻璃化了。这段公元六世纪东魏建造防止柔然攻击的肆州(忻州古称)长城是怎么搞的?釉化装甲的成分又是什么?.......众多谜团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索。由此可见,山西绝对是长城博物馆,长城也真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陌生的伟大建筑。来源:爱长城有才华的博主
九边风物忻州身边事忻州同城会原平的“骨碌瓷”长城:不是第一,是世界唯一!
骨碌瓷(原平音。骨碌瓷在普话里如何称呼,如何写,本人真不知道。现在只用这三个字代替“骨碌瓷”)。说它是骨碌瓷一点没错,但它是横亘于原平西山上的一段北齐长城。
北齐长城怎么就成了“骨碌瓷”?我们知道“骨碌瓷”都是火烧后炼在一块的,既然北齐长城炼成了“骨碌瓷”,这就说明北齐长城火烧过。所以,原平境内的这一段北齐长城,称之为“火烧长城”。
人说万里长城万里长。我们说万里长城中,只有原平的长城火烧过。不仅火烧过,而且还烧成“骨碌瓷”。这就使原平的这段北齐长城成为中国长城上的一种特殊景观。这景观,没有第一,只有唯一!
就是在那个暑假,我突然发现,原平居然没有一点吸引外地人去旅游的景点。
事实上,很多旅游景点都是需要宣传的,尤其在这个网红触发传播的时代,原平真的是太缺乏宣传了。
对了,原平还有高山草甸,还有古驿道,等等。
以上这些,我以前都不知道。
最有意思的是,原平有一个基础不错的温泉——大营温泉,在我小时候就有开发。
但是,今天晚上我刚才看到忻州市有一个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其中有一项是温泉系列,但是,没有原平部分,当然没有大营温泉。
也是,我们这些生活在五台山“阴影”下的地方,因为五台山名气太大了,因此,游客对周边没什么印象;但是,话讲回来,一个个“离五台山很近”的地方,坐拥五台山那么多的游客资源,居然没有去讲故事。
年,忻州古城似乎意外火了。
也许,忻州古城的“火”也点燃了忻州市里对本地全域旅游的雄心,对于我来说,多多少少,总还是“私心”重一些,希望原平的旅游也可以成为山西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
为此,我开始写下这些文字,权且作为自己的一个思考。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才发现,前边提到的两位人物的新闻,居然都是“新华社”播发的消息。所以,你看,其实,原平,是真的有故事!有看点!
是为“离五台山很近”第一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