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应明
重庆市璧山区*协学习文史委
本文依据重庆市璧山区档案馆藏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档案,对晏阳初、华西实验区沿革、华西实验区组织系统、华西实验区的意义等背景资料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晏阳初 华西实验区 档案 璧山
一
晏阳初(~),四川巴中人,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思想家和实践家。96年赴美国就读于耶鲁大学,98年响应基督教青年会的号召,远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地,到设在法国白朗的协约国*营中为从中国招募的华工进行识字教育。年回到中国后,先在城市开展声势浩大的平民识字教育运动。年秋,得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等人支持,在古都北平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晏阳初任总干事。年,他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举家迁往贫困地区河北定县的翟城村,开始了日后非常出名的“定县试验”。抗战爆发后,年晏阳初所领导的平教会迁到重庆。年,在重庆歇马场创办乡村建设育才院,同时将璧山县指定为实习区。年,在乡建院璧山实习区基础上建立“巴(县)璧(山)实验区”,年更名为“华西实验区”。年后,他把在中国创造的乡村改造运动的理论和经验推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由于晏阳初创造性的工作,他先后在国际上获得了“现代最具革命性贡献”、世界“平民教育之父”等一系列嘉奖或称号。早在年,毛泽东就曾给予晏阳初及其平教运动很高的评价,“他(毛泽东)庄严地表示,对晏(阳初)先生与本会(即平教总会——引者注)的人们,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并且热切期望我们现在必须积极做推广工作,希望能有几千万的优秀干部去参加”①。因此,宋恩荣先生在《晏阳初全集·导论》指出,晏阳初“无疑是二十世纪最具世界影响的中国教育家”②。
二
华西实验区,全称为四川省第三行*督察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华西实验区,是上世纪40年代由晏阳初领导,在重庆周边的巴县、江北、合川、江津、永川、綦江、璧山、铜梁、荣昌、大足0县和北碚管理局,以璧山为总部,以农村经济、教育、卫生和地方自治“四大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运动。这是继河北“定县实验”之后,在中国大陆组织开展的又一次长时期、大规模、系统化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实验,被学者誉为晏阳初在中国大陆建立的“第二个社会实验室”。
华西实验区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乡村建设育才院“璧山实习区”阶段(—)。年平教会开始组织成立私立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四川省*府即决定划璧山县为学生调查和实践的“实习区”。年时任四川省*府主席的张群同意了这个“实习区”的划定,在璧山来凤驿(今来凤村郭家大院)设立办事处,接办来凤中心国民学校,组织乡建院的师生开展的社会调查和平民教育。
二是“巴(县)璧(山)实验区”阶段(—)。年月,经国民*府行*院长宋子文的批准,平教会在四川省第三行*督察区的巴县和璧山县建立“巴璧实验区”,总办医院(璧山县城仁爱街6号)。实验工作也从璧山开始,初在青木、城南、来凤、河边4乡镇开展试点工作,年6月,璧山县参议会决定在全县开展实验工作,并通过了“巴璧实验区”代拟的《璧山县地方建设中心工作三年计划大纲》,组成三年计划推行委员会,下暂设教育、经济委员会。同年月,依照地理形式、经济文化、人口分布,划璧山为个学区,并以学区为单位配合民教逐步推行,实现由组织教育达到组织生产。
三是“华西实验区”阶段(—)。年8月,实验区各县纷纷要求开展实验工作,尤以北碚、巴县请求最力,平教会遂决定更名“华西实验区”,总办医院,实验范围逐步扩展。实验区范围包括四川省第三行*区的0县局。年初,扩大到50个乡镇;2月,巴县全面开展实验工作;4月以后,江北、铜梁、合川、綦江4县的部分乡镇也开始实验工作;0月,又加上江津的6个乡镇。截止年月,实验区已扩展到7县局的60多个乡镇。年月,*管会宣布解散华西实验区。
华西实验区依“平教会实验部(华西实验区)——实验区总部——县(局)辅导委员会——辅导区——社学区——辅导员”的方式构建其组织系统:
.平教会。下设研究部、训练部、实验部。实验部即华西实验区,总领全实验区工作。
2.实验区总部。下设教育组、农业组、合作组、水利组(起初合并于农业组)、卫生组、编辑组、社会调查室、会计室、秘书室、视导办公室,及影音施教队、种猪推广繁殖站。并由以上6组4室负责人组成区务会议,为实验区业务商讨机构,任务是研究和决定各组、室工作。另设有辅导会议,参加者为县(局)辅导委员及辅导区主任,总部各组、室负责人列席,为实验区设计检讨机构,任务是研究和决议各项基层工作。
3.县(局)辅导委员会。设辅导员人,雇员人,主任由辅导区主任人兼任。
4.辅导区:每辅导区一般辖6个乡镇。辅导区办事处设主任人、干事人、书记(文书)人。辅导区内每乡镇设辅导员—2人,负责教育及乡村建设。
5.社学区。每社学区平均有人(80户)左右,耕地面积约2余亩。华西实验区拟设4个社学区。
6.辅导员。每4个社学区设辅导员人,聘用教育、农业、社会及*治经济等专业大学毕业生担任,并由他们兼任示范国民学校校长,同时辅导邻近3个社学区的乡建工作。
三
与“定县实验”相比,华西实验区的范围更大,乡村建设的实验探索更系统、更深入。诚如詹一之先生指出:“华西实验是定县实验的继续和扩大,过去的工作经验仍尽量利用,但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作法上也有改变。”③从工作目标看,前者是“除文盲,作新民”“解除苦力之苦,开发苦力之力”,后者是“启迪民智、培植民力、建立民主、改善民生”。从实验方式看,前者主要是针对中国农民“愚、贫、弱、私”四大病推行“四大教育”,即用文艺教育治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治弱、公民教育治私,“四大教育”运用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大方式”来进行;而后者则在《华西实验区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验方式,采辅导办法,针对乡村问题,分析研究,参酌实际情形,订定具体改造方案,为建设性之实验。并与乡村建设学院配合,作为学生实习研究之场所。”由此可见,“定县实验”的重心在“教育”,“建设”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华西实验区的重心在“建设”,“教育”是“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华西实验区《农村建设计划》所言:“吾人认为唯有由经济、教育、卫生、地方自治四种建设工作入手,藉建设促进农民之自觉,藉建设逐步改善农民生活,此等建设既为有组织的活动,故农民在建设进展中遂能形成组织,并逐渐提高其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及自治力,而能以自力解决问题,发展建设,使农村日进于现代化。”④
华西实验区的土改探索,直接导源了年代的台湾土地改革。首先,在理念上相通。华西实验区的土地改革实验,以“稳定土地使用权,安定佃农、安定农村”为目的,以“创置社田、统租分佃、农地减租”为主要措施,以“和平的、进化的、顾及全体的”为基本方法。而年代的台湾土改,遵循的三条基本原则是“()采取温和手段;(2)在不增加农民负担基础上使其获得土地,兼顾地主利益;(3)地主所获地价需由*府引导转向工业”。并先后于95年6月颁布《耕地三七五减租条例》和《台湾省放领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年月20日通过《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在承认地主土地私有权的前提下,利用*权强行分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保障佃农利益,最终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改目标。⑤其次,在组织上同一。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农复会”)于年在南京成立后,首先以晏阳初华西实验区为基地,支持和帮助其开展乡村建设实验和土地改革实验,并从中获得了重要的经验。年代,农复会利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美国的经济援助,在台湾土地改革中具体负责土地*策制定、土改运动组织、领导等工作。由于“农复会”分别由美国和台湾高水平的农经专家组成,对土地*策的制定既富有远见又细致周密,并且由于“农复会”掌握着农业技术创新、土地改革推广的试验基金和部分美援的分配权,使“农复会”具有强有力的推动*策能力与资源,“农复会”也为台湾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⑥第三,在人事上关联。战后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曾被誉为世界经济奇迹引人注目,而奠定这一奇迹的基础则是包括土地改革在内的战后台湾农村的变革与进步。在这一进程中,以蒋梦麟为首的农复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蒋氏病逝台北,台湾各界对其一生特别是他为台湾农村复兴所作的巨大贡献予以高度评价,称“全省农民无不视蒋梦麟先生为万家生佛”⑦。沈宗翰继蒋梦麟之后出任农复会主委,将工作范围扩大到农林牧副渔以及农业经济、乡村卫生等方面,并协助*府进行台湾土改、制定农业五年计划,根据形势调整农业方针,建立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等,台湾能在岛内顺利实行土地改革,较快实现民生安稳和经济起飞,沈氏功莫大焉。钱天鹤主持台湾农复会金门、马祖“岛外补助计划审议小组”,投身金门、马祖两岛的农业建设,成绩卓著,深受两岛人民的爱戴。而这些农复会的重要成员,在去台之前,都与华西实验区的乡村建设实验和土地改革实验,具有直接的联系。
华西实验区与“定县实验”一道,对后来菲律宾、加纳、危地马拉等地的“乡村改造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年代起,晏阳初致力于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先后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访问考察,并在菲律宾马尼拉南郊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以自己数十年珍贵丰富的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经验,指导菲律宾、加纳、危地马拉等各国的乡村改造。而华西实验区与“定县实验”,作为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建实验的主要载体,无疑为世界乡村改造运动的勃兴,提供了十分重要实践经验的支撑。
四
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在对档案馆藏民国重点档案抢救过程中,发现了素为国内外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