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村民们正在忙着收割青稞。新华社记者坚赞(无人机摄)
新华社拉萨9月23日电(记者白少波坚赞索朗德吉)56岁的罗布丹增是西藏的“糌粑大王”。罗布丹增家世代居住在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这里地处世界青稞之乡日喀则。蜿蜒的年楚河在村外缓缓流过,浇灌着高原上最肥沃的青稞地。
青稞是西藏主要粮食作物,具有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控血糖等作用,在西藏粮食作物面积、总产量占比中均达80%。随着高产品种不断推广,今年预计产量突破80万吨。
9月1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一片片青稞地即将收割完毕。新华社记者坚赞(无人机摄)
仲秋时节,河水碧波荡漾,田野满眼金*,沉甸甸的青稞穗在风中摇摆,罗布丹增又盼来一个丰收年。
西藏最大的水磨坊坐落在河畔,有扇石磨,这一产业让罗布丹增引以为傲。流水不止,水磨不歇。籽粒饱满的青稞,经过千万次研磨变成糌粑。
磨坊里一片白色世界,糌粑粉飘来,清香扑面。这里一天生产出的糌粑,可以让罗布丹增全家吃四五十年。
“每天能磨4万多斤,最远卖到美国,还有印度、尼泊尔等地。”他说。
罗布丹增身着黑氆氇,头戴褐色牛仔帽,高原紫外线灼晒的脸膛,和青稞粒一个颜色。
9月1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罗布丹增给刚大学毕业的小儿子教授传统农业经验。新华社记者坚赞摄
二十年来,他收购青稞,销售糌粑,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成为当地知名民营企业家。
然而,回忆起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罗布丹增却是另一番滋味。
“11岁时,我就跟着大人种青稞。”罗布丹增只上过几个月学,那时每天早上7点就要下地干活。
春天翻地、施肥,夏天灌溉、除草,秋天收获、脱粒,一天计2个工分。“一天一斤口粮,每人一年能分多斤青稞,但还是担心饿肚子。”
这样的日子在罗布丹增18岁后结束了。年,包产到户*策在西藏实行,他家分到了20亩地。
9月1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罗布丹增给刚大学毕业的小儿子教授传统农业经验。新华社记者坚赞摄
罗布丹增说,包产到户第一年,家里收的青稞除了自己吃,还能卖出去五六百斤。
年后,6个孩子相继出生,罗布丹增为了养家做起生意。“1斤白糖可以换4斤青稞,有时候1天能换1万斤青稞。”
当时,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对于手里没有多少现金的农民来说,粮食是“硬通货”,很多生活用品、副食都可以用粮食来折换。
“没几年,家里攒下了20多万斤青稞。”这么多粮食让罗布丹增犯了愁,“附近没有加工厂,只有酿酒的作坊买一点,总不能放在家里烂掉了。”
罗布丹增就把炒好的青稞运到多公里外的拉萨磨成糌粑,还在拉萨、日喀则开了两个商店。
9月1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一片片青稞地即将收割完毕。新华社记者坚赞(无人机摄)
青稞越来越多,运到拉萨还要多支出运费。年,罗布丹增决定自己开个糌粑磨坊。“我找到有名的师傅学习,掌握了拉萨、日喀则高水平的水磨工艺。”
“水流的落差大,水磨才有劲儿;做磨盘的石头要从地下挖,确保坚硬不掉渣。”罗布丹增从4座水磨起步,摸索出“细、中细、粗”等多个品种。
十多年来,罗布丹增水磨坊里产出的糌粑在西藏家喻户晓,一年的营业额超过万元。
如今,白朗县8.8万多亩青稞田,有五六万亩在青稞收获后被罗布丹增收购。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9月1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一片片青稞地即将收割完毕。新华社记者坚赞(无人机摄)
除了*策好,罗布丹增还认为白朗县的水、土地、风都得天独厚。这里种出来的青稞不仅颗粒饱满,亩产最高能达到多斤,还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无论什么品种的青稞,种植三年后都会变成蓝色的种子。
这样的青稞种子,被当地老百姓叫作“白朗翁东”,并相信拿到“白朗翁东”的种子,来年一定能丰收。
年7月,罗布丹增的二儿子扎西顿珠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回到家里帮忙。
9月1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罗布丹增给刚大学毕业的小儿子教授传统农业经验。新华社记者坚赞摄
今年29岁的扎西顿珠下巴留着短须,穿着修身西装,在工厂里一会儿用藏语安排工作,一会儿又用汉语探讨产品研发。
“我在水磨坊边上又建了一座厂房,引进了一条先进的饼干生产线。”扎西顿珠计划未来要把整个年楚河两岸的青稞都收购了。
扎西顿珠说,做好青稞产业不仅要在产品设计包装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食品安全。“即将投产的生产线,医院的手术室一样。”
9月1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一片片青稞地即将收割完毕。新华社记者坚赞(无人机摄)
今年,24岁的小儿子索朗罗布大学毕业,罗布丹增也想让他加入公司。但是,索朗罗布想先在外面闯一年,多学习些经营管理经验。
到内地上学后,索朗罗布就再也没有见过青稞丰收的场景。现在,他坐在家里的二楼客厅,打开窗户满眼都是青稞垛,一直延伸到远山脚下。“天地就像是一座大粮仓”。
“发挥好自己艺术设计的爱好,让青稞产品更符合消费者的审美。”索朗罗布告诉记者他对青稞产业未来发展的想法。
在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糌粑大王”也迎来自己人生的丰收:随着孩子们长大成人,创业团队越来越大。“要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吃上绿色、健康、品种丰富的青稞产品。”罗布丹增说。
来源:新华社
编辑:胡同帝
初审:蔡志俊
终审:赵琨
投稿邮箱:xc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