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周至神秘的辛口峪
TUhjnbcbe - 2021/3/6 15:31:00

点击上方↑"周至生活圈"免费订阅本刊

神秘的辛口峪

文图/杨光辉 何海潮

辛口峪,位于周至县城西南约十公里。东邻黑河森林公园,西接傥络古道,因峪口辛口村而得名。峪口为东北方,海拔六百二十七米。峪中有一条长年流水的河。河水蜿蜒,发源于海拔一千八百四十三米的青冈砭。山区河道长7.8公里,出峪口四公里后流入沙河,是沙河的主要支流。辛口河河水清冽,富含多种有机元素,是天然优质矿泉水,直接饮用,甘甜适口。河水依山顺势而流,河床乱石铺底,河石小如鹅卵,大如磨盘,参差错落,各得其位,看似杂乱,实则有序。很有哲学意味。河两岸,山势峭峻突兀,崖嘴上老树盘根,古藤缠绕,萝蔓倒挂。睛朗时,常有老鸦凌空盘旋,叫声空远。缓坡处,厚实的植被拥挤成一个个巨大的绿色蘑菇,又如绿色的巨伞。知名和不知名的山花野卉,隐藏其间,半遮半掩,让人生出无限遐想。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欧洲19世纪童话的世界。峪中有许多名贵中草药和珍稀的动植物。每年阳春三月,城里的,乡村的老少游客络绎不绝,观光游玩,融入自然,感受春的气息。夏秋时节,避暑纳凉,采摘野果,尽情领赏大自然的恩赐。一队队驴友徒步穿越,体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艰辛。

辛口峪又是著名的傥骆古道北线分支,峪口内有一小山村,名曰“苍峪”,也叫“小陈仓”。从苍峪村翻东坡可达熨斗峪,往南翻越光头山可到黑水峪,翻西山可到骆峪,沿辛口河向西南上青

?

砭可进入傥骆古道。再翻越老君岭,经厚畛子、老县城可通洋县、汉中、四川。沿途虽艰险,古时却是关中通往汉中、四川最近的山道。官府驿站遍布其途,五里一站,十里一驿,十分方便。因而达官贵人、商贸走贩、骡队挑夫,南来北往络绎不绝。峪口山村烟酒日杂、山货土特,店面商铺一应俱全。小小山村,整日熙熙攘攘,人欢马叫,非常热闹。如今,古道虽失去了旧时繁盛,却留下了许多让世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一、红色之路

一九三二年十月,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四方面*主力一万六千多人,在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转战陕甘的途中,为摆脱胡宗南部尾追,十一月二十七日从沣峪口北出秦岭到达长安,后沿秦岭北麓西行,于十二月三日到达辛口峪,与杨虎城、胡宗南、刘茂恩、肖之楚等率领的国民*部队多次激战,最后终于击溃国民*部队地堵截,从辛口峪南入秦岭,于十二月九日到达陕南城固,后又移师四川,创建新的根据地。

一九三五年七月,中共陕西省委在长安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红二十五路*沿秦岭北簏西进甘肃,牵制敌主力,策应*中央主力红*北上。七月十六日徐海东*长率领红二十五路*西征,七月二十一日,当红二十五路*到达马召时,国民*五十一*的一一三师已到达盩厔县城,准备围堵,两*相距仅二十余里,情况十分危急。为了迅速摆脱敌人,保存实力。七月二十二日晨,红*由辛口村进入苍峪,沿秦岭北坡挺进甘肃,成功地策应了中央红*的北上战略,为中央红*开辟建立陕北红色根据地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九四六年九月,中原解放*某部挥师北上,路经辛口峪,国民*中将何文鼎、盩厔县县长左玉韬率领秦岭守备区部队、县保安团在辛口峪堵截,两*发生了激烈战斗,十分惨烈,两*伤亡巨大。当时辛口峪内横尸满坡,山石草叶血迹斑斑,就连滔滔的辛峪口河也泛着血色的浪花。一九四八年十月,国民*胡宗南兵败如山倒,由辛口峪仓皇逃往汉中、四川。

在前后五次较大的战役中,红四方面*、二十五路*、中原解放*、西北野战*与马召、辛口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如今,你来到辛口峪或旅游,或避暑,有幸遇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都会如数家珍地为你讲述很多当年红*的战斗故事。在这条千年古道上掩埋着很多很多为了新中国而英勇献身的烈士的遗骨。辛口峪内每一座山峰,都是革命烈士的不朽丰碑。

二、韩信惯娃

“韩信惯娃”这一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辛口峪。

传说秦末汉初,在汉高祖刘邦与西楚霸王项羽的争战中,有一次,刘邦的兵马大元帅韩信路经此地,当时,辛口峪中有个名叫“槐树底下”的小山村,村中有一棵粗矮的大槐树,孩子们经常爬上去玩耍。这天中午,孩子们依旧在树上嬉戏玩耍,恰逢韩信被项羽追赶至“槐树底下”。这时的韩信已是人困马乏,身边只剩有三五个护卫,蓬头垢面,疲惫不堪,他们见村中槐树,树荫巨大,亭亭如盖,便纷纷下马,准备小憩。这时惶惶如丧家之犬的韩信,没有了中*帅帐中的威严,解下头盔,背靠槐树席地而卧,不一会便迷糊了。睡梦中,韩信突然觉得天好像在下雨,满头满脸,雨点温热。他下意识舔了一下,感觉咸咸酸酸还有些臊涩。如惊弓之鸟的韩信,激灵灵打了个冷战,一个鲤鱼打挺一跃而起,抬头上看,见树上一孩子正向下撒尿。几个护卫大怒,要上树捉拿。又恼又羞的韩信眼珠一转,喝退卫兵,好言将撒尿的孩子劝下树,又从口袋里掏出5个铜钱抚摸着孩子的头和言悦色地说:“不要害怕,你尿得很好,来,拿着,这个奖励你的钱。”说完,又把树上的两个孩子也叫下来说:“明天你们仍在树上耍,后边还有很多人路过,有个头戴金盔的人,你们给他尿得越多,他给你们的钱就越多。”第二天中午,项羽带兵追赶至此,路过大槐树下时,几个孩子一齐向头戴金盔的项羽撒尿。项羽大怒,命卫兵将三个孩子从树上拽下,当场活活劈死。全村男女老少闻讯赶来,哭天叫地,把项羽团团围住,要项羽赔孩子。项羽这个杀人如麻的魔王,面对怒气冲天的民愤,却也无可奈何,双方整整纠缠了多半天,自然也就为韩信摆脱追杀赢得了时间。这就是历史上民间口传的“韩信惯娃”的故事。

三、韩信斩樵夫

韩信率*南征,从辛口峪进山后,路逢三岔口,不知哪条山道通往汉中,见一樵夫正在坡上砍柴,便命卫兵唤来樵夫询问。樵夫约四十多岁,以礼见过韩信后,便热情地指明了方向,又详细解说了沿路特征,所能遇到的标志和应注意的危险。韩信连声道谢。当樵夫转身离开时,韩信手起剑落,斩杀樵夫,手下将士大惊,满脸不解。韩信无可奈何地说:“不杀不行啊,不然我们的行踪就泄露了!”说罢命士兵一人一把土将樵夫就地掩埋,就是现今辛口峪怪古董的樵夫坟。后来村人觉得樵夫死得太冤,为其修建了樵夫庙。樵夫姓陈名仓,村人为纪念他,改村名为陈仓峪,也就是现在的苍峪村。

十三年后,刘邦江山已定,觉得韩信狡诈阴*,功大于主,且又手握重兵,日后必为祸乱之根。于是假借南方生乱,自己将亲率大*平叛,收回兵权,又密旨吕后诛杀韩信。吕后得密旨后,在内宫设下伏兵,命萧何骗韩信来内宫议事。韩信仗着自己的赫赫战功,全然不把外臣不得入内宫的禁令放在眼里,只身来到内宫,落入吕后和萧何设下的圈套,吕后以私闯内宫之罪问斩韩信。可韩信在被封为三齐王时,刘邦曾亲口承诺韩信有三不死,即: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信不死。但这三不死难不住吕后,她命人用丝网遮天,芦席铺地,但还是不能斩杀,因为每件兵器上都铸有“信”字。当年刘邦为鼓励韩信多打胜仗,命工匠在兵器上都铸上“信”字,御封“信”不得杀“信”。这时,忽从帐内走出一宫女,手持大菜刀,杏眼圆睁,手起刀落,韩信头落芦席。原来这宫女就是樵夫陈仓之女。为报杀父之仇,她卖身官府,作了宫女,伺机刺杀韩信。今日终于大仇得报。随后,陈仓女回到家乡,吕后为她封地建房,就是现在辛口峪内的陈家坪。奇怪的是,千百年来,这块地似乎真的成了禁地,只生草不长树。

四、系马桩的故事

话说西汉末年,奸臣王莽篡*,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开杀戒,凡皇室家族,不分老幼,尽在诛杀之列。东汉光复皇帝刘秀,时年仅十二岁,也被列为重点诛杀对象。十二岁的刘秀惶惶如脱网之鱼,骑马连夜南逃。逃至辛口峪时恰好正午,人困马乏,后面追杀的三齐王苏显率*正急急赶来。刘秀正要呼天喊地,忽见山坡根下一农夫正在犁地,灵机一动,便急忙把马牵进密林深处,拴在一巨大的石柱上,又腑在马耳边暗嘱了几句后,跑到农夫跟前,讲明原由,跪求农夫设法搭救自己。农夫得知刘秀是汉室宗亲,又见其眉清目秀,甚是可爱可怜,便扶起他,引到一行深大的犁沟里,让其躺下,然后再拉来用荆条编织的耙地农具盖在刘秀身上,自己又不慌不忙,不紧不慢地吆牛犁地。不一会,三齐王苏显率*赶到,见山脚下只有一位农夫,不见刘秀,也无刘秀的坐骑。正午的辛口峪,一片寂静,偶儿传来农夫悠长的吆牛声。苏显判定刘秀不会在此停留,便急急策马扬鞭向前继续追赶。如今这一系马桩仍挺立在辛口峪河岸的半坡上。又传说,三国时关羽曾带兵在此驻守,座骑赤免马也就拴在该系马桩上。山民崇敬关羽,就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关老爷庙,改地名为老爷庙湾。

五、老虎洞·荞麦山

老虎洞位于辛口峪南口,周围草木繁茂,山势陡峭,洞口宽敞,离崖底高约两米,石洞幽深。据说两千多年前,辛口峪古树参天,老虎成群,洞内住着一大家族虎群。如今的辛口峪当然早已没了老虎,但虎洞仍在,洞口被丰厚的植被遮蔽,十分隐闭,无人指引,很难发现。

据当地村民说,东杀西拼、南征北战的刘秀一次单人独骑路经辛口峪口,时正中午,突然座骑前蹄腾起,扬首嘶鸣,浑身筛抖。刘秀险些被掀下马背,待他稳住战马,龙眼四扫,发现前方五十米之外的路中央,有大小四只老虎拦住去路,其中母虎蹲在路中央,三只四两目相对视,却见老虎并未露出饥饿的凶残相,也未做前扑之势,且目光柔和,含有善意,又似有所求。好个聪明睿智的中兴之主,稍加思付,便明白虎意之八九。于是他便在马背上整衣稳冠,挺胸威坐,朗声道:“山中虎族听令,今若放我刘秀平安而过,他日我若为帝,定封你族为兽中之王。”刘秀语音清亮,空旷的辛口峪内山鸣谷应。“兽中之王,兽中之王”在秦岭深处久久回荡。不等余音消散,老虎一家已不见踪影。刘秀登基后,果不负诺,御口亲封老虎为“兽中之王”。

荞麦山离峪口有二里地,形状酷似荞麦而得名。群山之中,荞麦山千娇百媚,尽显风华。此山三面奇峭,一面临坡,林密草深,奇花遍地,苍松翠柏,森然有序。登山顶,关中平原如诗如画,尽收眼底。

荞麦山虽雄险,但山顶却平坦阔大。经考证,盛唐时期,山顶建有规模宏大的大华寺,气势庄严肃穆。鼎盛时,有僧人近百,山顶整日紫烟云绕,经声满谷。因辛口峪与古时的南北大通道——傥骆道相通,每逢改朝换代,便自然沦为兵家必争之地。兵荒马乱时,大华寺也在劫难逃,僧人被追杀,寺院遭洗劫成了定律。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被淹没了。现在山顶仍有部分遗迹存留,爱好古遗址考证的朋友,若登上山顶,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六、神秘的观音崖

沿辛口峪河蜿蜒南行,两岸佳木葱葱、山花漫漫,跨几座小石桥,穿几丛翠竹林,一路山风习习,鸟语声声。也许你还沉醉在一首小诗地推敲中,或一幅山水小画的构图中,观音崖就到了,离峪口仅八里,很快的。这里山势陡立,险而不恶;秀木接天,幽而不荫,是旅游、揽胜、朝拜的好去处。

据传,宋时有一山西巨商,走南闯北中,闻听陕西佛坪有座观音山,观音山上有座观音庙,庙里的观音很灵验。于是便携金带银,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佛坪观音山的观音庙朝拜。住了七七四十九天,临走时又请寺庙里的雕像大师,从观音山上取下一块上好汉白玉石,为自己精心雕刻了一尊观音石像,准备背回家,也让家人及邻里朝夕跪拜。然当山西商人背着观音石像走到此地时,突然患病,托人请来一位山野药人诊治,得知自己命不久矣,就用身上所剩银宝雇请了两位石匠,选了一座高耸的石崖,让石匠在崖畔凿一石洞安放观音。石洞高约两米,宽约两米,安放好观音后,山西商人便溘然西归。山民们感念这位山西商人把观音像安放在了当地,凑钱厚葬了山西巨商,遂改山崖为观音崖。自此后,附近山民或祈福求子,或问病求药,观音百求百应,十分灵验,就连残暴成性的山匪也不敢来此骚扰。于是乎,远近香客、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由于洞在崖畔,甚显狭小,香客礼佛很是不便。明万历年间,众香客和山民捐资捐物,出人出力在崖下相继修建了三座大庙,香火更为旺盛。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红卫兵一把火烧毁,观音塑像被砸,只留下少量残骸和半崖上的观音洞。如今仍有不少善男信女前来烧香拜佛,祈福求子。还有些远方香客全家自驾前来还愿,为观音鸣炮挂红。天旱时,邻近的村民组织起来,杏*旗队前导抬上祭品,敲锣打鼓来此祈雨。

由观音崖向上约一华里,便是东山城,又名山寨。山寨者,三个寨子是也。

据山里老人讲,这里在民国初年就是土匪白朗盘踞之地。此地绝壁悬崖,怪石狰狞,很是凶险。崖畔有一石洞,洞内宽敞,小洞四通八达,洞洞相通,十分曲折。据说站在洞中心,大吼一声,整个山体都为之震动,很神奇,也很神秘。相传当年白朗败逃时留下了一笔财富,也留下了一句顺口溜:“石龙见石虎,金银两担五。“这一谜语至今无人破解。聪明的朋友,你若来此探险旅游,也许你会从蛛丝马迹中解得此谜,那两担五的金银珠宝自然就全归你了。

由观音崖继续南行五百米,便是辛口峪另一神奇处——龙脖子。龙脖子一面临河,一面靠山。自辛口峪开通千百年来,唯此处可勉强过一人,给南来北往的商家旅客带来很大不便。世代山民也曾多次凿石加宽,可奇怪的是当天凿宽,第二天又窄狭如初,且被凿岩石还流红水,血一样。神秘神奇让人胆怕,山民便不敢再凿。自古龙为神物,中国老百姓往往以不解之事奉若神为,加之此地一面临河,而龙又常居水中,山民便称此地为“龙脖子”。

从龙脖子再往南行约五百米,便是“黑龙潭”。这是一瀑布潭,瀑长约四十米,从天而降,飞流直下,砸落潭中。潭水被激怒了,吼声如雷,潭面爆起巨大浪花,水珠四处飞溅,潭边草叶、树叶湿漉漉的晶亮。水珠大部又回落潭中,随着暴怒的浪花再一次腾起,似乎在尽情地渲泄着对飞流的愤怒。这样反反复复之后,才滚雪涌银似的退到溢流口。它们奋斗了,抗争了,有过辉煌,也有过灿烂,所以该安静时便安静了,该温顺时便温顺了,还原了水的本真,清爽欢快地顺流而下。

瀑布的崖顶,上面全是奇石,其中有一块大青石,很平滑,水从上面漫过,留下了宽宽窄窄的织纹,这一定是水的脚步了。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块大青板石上竟有凸出一筷棱子高的血红大字,右下方还有两个红色小字,酷似一幅巨大的书法作品,两个红色小字便是落款。凡人虽很难辩认,但确是规整的汉字,很生动的红色。我们先祖在造字时,很多时候就是受到大自然的启发。以此而论,大自然原本就是一部巨大的天书,我们人类所用汉字,只是极少的几个。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学生。来吧,辛口峪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来解读这幅天书。

插一个小广告

七、白蛇的传说

大麻里沟是辛口峪中极普通的一条山沟,沟口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致。只几株小竹,也很普通。最大的优势就是离峪口很近,仅三里,喝壶茶的功夫就到。沟虽平庸,却夹出了一股清流,有了这股清流,沟便精神起来,有了生动,七弯八拐了近十里,且落差较大。有了落差,有了七弯八拐,便生出许多景致。沟内每隔三五百米便有一小瀑布,下有一小潭窝。瀑布有长短,潭窝有大小,但全都秉承了大山的性情,清洌甘爽。潭窝四周杂木丛生,根多外露,但仍努力的生长着,枝蔓互相撕扯,任性地伸展着。山花野草随处点缀,野味浓郁,天趣十足。全不像城里的花坛,湖池,处处是有规律的刻意。

更奇的是沟内五里处的白蛇潭。白蛇潭位于右边崖根下,上边是一道大石坎,石坎是一块厚大平滑的青石板,石板的左下边才是潭窝。潭窝不大,水显清浅。神奇的是厚大的青石板中央有一条纯白色石印,宽约三十公分,长二十多米,尾部呈血红色。另一条,同样长短的白色石印在右边崖根处。在薄水的漫流中很有动感,呈挣扎之态。据山民传,古时,这条沟有一对巨大的白蟒蛇,依崖而穴,依水而行。动时山风呼啸,飞沙走石。其中公蛇食量很大,常下山吸食山民的牛、羊、猪、狗,闹得山民无法生计。山民无奈,告知山神,以祈收降。山神使尽浑然解数,与一对妖蛇大战三日,然两条白蟒蛇以近成精,妖术多变,山神也奈何不得。山民们又只好凑钱,在沟北坡上盖了一间菩萨庙,早晚祭拜,祈祷菩萨尽早收了这对蟒蛇精,还山民以安生。有一天半下午时光,天朗气清,日光斜照,公蛇出洞来到石坎饮水,被菩萨发现,告知雷公。雷公迅即赶来,发现白蛇刚喝完水,准备下山,雷公急施法,霎时,天昏地暗,风声大作,只听一声炸响,一道电光划破长空,直击蛇潭,击中蛇尾。母蛇闻得雷声,急急从洞中爬出,沿着崖根赶来救护,等母蛇赶到时,公蛇已死,尾部鲜血淋淋,母蛇痛不欲生,终日守在公蛇身旁,不吃不喝,直到死去。后来菩萨感动于这对蟒蛇夫妻的恩爱忠贞,担心它们尸骨腐烂被水冲散,便略施小法,点蛇成石,让这对恩爱夫妻永远留在了潭边。也算这对蟒蛇夫妻的造化了。山民为答谢菩萨,把原一间小庙扩建成三间大庙。每隔二三十年修缮一次。如今这座菩萨庙仍在辛口峪大麻里沟的北坡上。

在辛口峪这条古老的南北通道上,还有很多未能探究明白的传说和故事,如:七星崖,小麻里沟的掀人石、溜人石,崖畔山洞的石棺,龙窝及山寨土匪居住的遗址等等,真诚欢迎有此爱好的朋友前来采风。辛口峪又是一个植被丰茂,环境清幽,如诗如画的好地方,欢迎喜爱旅游、摄影、登山探险的朋友前来各取所爱。神密而又神奇的辛口峪,一定会让各路朋友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

(本文选自《盩山厔水》季刊总第三十一期。作者杨光辉为马召镇枣林村村民,作者何海潮为马召镇辛口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周至神秘的辛口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