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佛教小知识04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TUhjnbcbe - 2021/1/12 10:07:00
八、密宗(真言宗)此宗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所依。在大乘佛教中有显教和密教两大系。显教是用理论说明佛教教义,密教则以真声(咒语)、手印、仪轨等方式,以达即身成佛。此宗以身、口、意三密相应为宗要,故名密宗。密宗的成立,始于唐玄宗开元时代,是由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在长安建立的。不空译经很多,是唐代密宗传教中心人物,其后一行、惠果等相继宣扬,曾经盛极一时,但五代以后就衰微了。现在西藏所行的密宗和唐代所传的部系不同,一般称为藏密或喇嘛教,而称唐代长安的密教为唐密。密宗(真言宗)祖庭大兴善寺在陕西西安市。唐天宝中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不空三藏居此,屡设灌顶道场,建立了真言宗,并译出众经。寺有徐浩书不空三藏碑。真言宗的传承是以毗卢遮那为初祖,普贤金刚萨埵为第二社会,龙猛为第三祖,龙智为第四祖,金刚智为第五祖。金刚智于开元七年()来华,传弟子不空为第六祖。青龙寺在陕西西安市,原唐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唐不空三藏弟子惠果住此寺东塔院,世称为真言宗第七祖。开元二十年()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从惠果受灌顶,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并受传法阿阁黎灌顶。回日本后,在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其后日本僧圆仁、圆载、圆珍、真如、宗睿先后入唐,皆在此寺受学真言宗法。此寺在宋时已圮废,今于遗址建惠果空海纪念堂,并立碑以为纪念。以上八宗的思想体系,先后传入朝鲜(唐称新罗,宋称高丽)和日本。现在日本佛教的许多宗派,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佛教宗派的传授和影响而成立的。第二节中国藏语系佛教佛教在西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开始传入的时间,要比汉族地区晚得多。其发展过程约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弘期佛教和后弘期佛教。前弘期佛教是指西藏佛教发展的前一个阶段,约从公元年开始,到年为止共余年。在这个时期,佛教开始传入西藏,并建立寺庙、塑绘佛像,度人出家、建立僧伽制度、传译经典、讲习弘布,据西藏人所著的史籍,把这时期称为“西藏前弘期佛教。”后弘期佛教西藏佛教自朗达玛王辛酉(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年)灭法后,卫藏等地都没有出家的僧众,经百余年,才有卢梅等往西康学佛法,回到西藏建僧伽,弘扬佛教,直到现在,约一千余年来的西藏佛教从未中断。史学家把这一期的佛教——对前弘期而言,名为“西藏后弘期佛教。”西藏后弘期的佛法,由西康,哦日、印度三个方面传入而复兴起来。西藏佛法复兴时,各大译师各弘扬于一方,因之他们的弟子传承修行方法也各有不同。从年阿底峡尊者到哦日以后的百余年中,产生了许多教派,并建立了各自的根本道场。兹略述如下:一、噶当派(后演变为格鲁派,俗称*教)“噶当”意为一切佛语都是对僧人修行全过程的指导。西藏后弘期佛教初期,学法僧人中,重密法者则轻显教,重师承者则轻经论,重戒律者则反对密法,致使佛法修行次第混滥,显密分歧。阿里王益希微迎请阿底峡入藏弘法,阿底峡作《菩提道灯论》,阐明显密教义不相违背之理和修行应遵循的次第。阿底峡去世后,由其弟子仲敦巴继传其法。宋嘉祜元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后形成噶当派。该派的特点是强调戒律。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传法,又形成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派。教典派系博多哇所传,以一切经论都是成佛的方便和修行的依据的思想为主旨,教授派系粗赤拔所传,以《菩提道灯论》中“三士道次第”见行双运为主旨,教诫派系普哇(~)等所传,以“恒住五念”教授为主旨,所崇本尊为释迦、观音、绿度母、不动明王,该四本尊与三藏教法合称“噶当七宝”。噶当派教法传播甚广,其他教派均深受其影响。15世纪初,宗喀巴依其教义创格鲁派,亦称“新噶当派,”噶当派遂先后改宗格鲁派。热振寺在西藏林周县北部。北宋嘉祜元年()由仲敦巴兴建,是噶当派第一座寺院。15世纪初叶,格鲁派创立后,改宗格鲁派,属色拉色结巴扎仓。该寺的热振呼图克图,是清代以来西藏四大呼图克图之一。曾于年和年两度出任西藏地方*府的摄*。寺址位于山腰,是藏传佛教著名古刹。二、噶举派(俗称白教)“噶举”藏语意为“口授传承”,谓其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因此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11世纪时玛尔巴所创立。一传弥勒日巴,再传达波拉结。此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其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以证理通达大印的智慧。以苦修为特色,曾融合噶当派教义。此派支系众多,有达布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系统。但香巴噶举到14、15世纪就衰微,而达布噶举一直延传至今。今天人们说的噶举就是指的达布噶举。达布噶举的创始人布达拉吉·索朗仁钦,是宋代著名医学家,是弥勒日巴弟子。他的最著名的四大弟子在前后藏建寺收徒,形成四大支系。即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戎噶举,帕竹噶举。其中帕竹噶举一系又分出八个小系。帕竹噶举和噶玛噶举的上层曾受元、明两朝册封、相继执掌地方*权。格鲁派得势后,噶举派中仅有止贡,噶玛,达垅、主巴四支系保存一定势力。主要寺院有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等。止贡寺一译直扎提寺。在西藏墨竹工卡县东北。南宋淳熙六年()由噶举派止贡支系的创始人止贡巴·仁钦贝主持兴建,为此派止贡支系(简称止贡噶举派)主寺。寺主由止贡巴家族世代相承。元初止贡噶举派实力强盛,与萨迦派屡有征伐。元至元二十七年()萨迦地方*权集合地方武力,并奏请元朝派*队入藏,打击止贡噶举派,止贡也遭受严重破坏。14世纪中叶,噶举派帕竹支系掌权,此寺又受到帕竹噶举派控制。15世纪初,格鲁派兴起,止贡噶举派的实力进一步削弱,但止贡得以留存至今。三、萨迦派(俗称花教)宋熙宁六年()贡却杰波在后藏萨迦寺弘法,遂形成萨迦派。又以此派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因三色成花,故俗称“花教”。教主由贡却杰波的昆氏家族世代相承。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第一至三祖,都娶妻生子,后人称为白衣三祖。以后四祖贡噶坚赞和五祖八思巴是出家持戒,故称红衣二祖,合称萨迦五祖。年,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应召来大都(今北京),并给元世祖忽必烈传授灌顶。年,忽必烈即位,并封八思巴为帝师,兼领西藏13万户,掌西藏地方*教大权,为西藏地方僧侣贵族统治之始。年,八思巴创制“蒙古新文字”有功,忽必烈封他为“大宝法王”。此派根本道场为萨迦寺。萨迦寺分南北两寺,在西藏萨迦县的奔波山附近。奔波山土质灰白色,不同于当地土质颜色,藏族人民传说这里是神鸟落下的地方。萨迦,藏语意为“灰白土”,因而作寺名。北寺是北宋熙宁六年()由萨迦派(花教)创始人衮却杰布创建,后屡经重修。南寺建于年,是萨迦五祖八思巴·洛进坚赞所建。占地平方米,殿内有40根粗大的木柱,殿高11米。寺外四周有围墙,高10米馀,厚3米,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米。寺内保存元代壁画、雕像和刺绣,藏有卷帙浩瀚的手抄经卷和各种文献图书、供器,是西藏少有的藏书和写经中心。萨迦地方*权的办公楼和萨迦法王的居室、殿堂,也是元代的历史遗迹。现寺院建筑保存完好。萨迦寺藏有极为珍贵的贝叶经。四、觉曩派“觉曩”是地名,因悲精进在其地建寺弘扬他空见,故名觉曩派。此派创始人不动金刚,初为在家瑜伽师,出家后名信王,从迦湿弥罗国卓敦曩拉则学时轮及集密的教授。由修时轮金刚法,获得感应(见色空色的天身从内显现),又依《如来藏经》等说“一切众生皆本具相好庄严的佛身名如来藏”等,遂起“他空见”。信王将此见及时轮教授等传其子法自在,法自在传虚空光,光传虚空幢,幢传慧光,皆对于时轮教法十分珍秘。唯慧光以下,弘传渐广、慧光传法身光,光传悲精进。悲精进建觉曩寺,传胜者智,智传功德海,海传慧幢。慧幢着《了义海论》等,广弘他空见,遂成觉曩派。悲精进为八思巴弟子,故觉曩派也是萨迦派的属寺,住持大德也多是从萨迦学成后转入觉曩派的。明朝末年,达惹那他建达敦彭磋陵寺,弘他空见法门,盛极一时。五世达赖时,将该寺改为格鲁派寺院,易名嘎敦彭磋陵。其他如却陇降则等觉曩派寺院,亦多改宗格鲁派。现在西康藏塘地区,还有慧幢弟子宝祥所建的寺院,讲习觉曩派的他空见。后藏地区的觉曩派寺院及他空见学说已衰绝。五、希结派“希结”是能息灭的意思。说依此教授能息灭业力或非人损恼所致的身心众苦。即是依般若空义对治我执烦恼,加上密法的观想和修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力,来息灭惑业苦等。此教法渊源于入藏印僧帕荡巴桑结。分初中后三传。初期传承者有喀伽若那姑赫拉。由翁薄译师翻成藏文的有“息灭灯”及“大威德”等教授。中期传承的有玛法慧、梭穹僧然、岗智幢等,其教授包括显密无量法门。后期传承的有荡巴卡勤、卡穹、班哕卓达、荡巴滚嘎等,主要传习“大印无垢点行持”。此三期先后所传的般若波罗蜜教授,总名希结派。六、觉宇派“觉”是能断义,谓以慈悲菩提心能断自利心,以般若空见能断我执,此二种和合,能断四魔。觉又作“决”,是行义,指修菩萨方便般若行。此派也是由印度帕荡巴桑结传来,帕荡巴中期在后藏传法时,传与觉敦棱曩喇嘛及雅陇玛惹赛荡二人。玛惹传宁巴赛绒,宁传则敦、松敦,这系相承的称男系。由觉敦传劳准,以下多女性,也称女系。此系教授法门,遍融于全藏各宗派中,至今未断。七、廓札派“廓札”是地名。此派创始人福幢(~)初从释迦室利学修菩提心法,又从金刚祥学旧派密法,于贡摩山静修,证得大印甚深义。复从宝铠论师受胜乐灌顶。曾在底斯山专修五年,现证如理最智,如实见金刚身真理。后在仰垛建寺名廓札巴。福幢遍学新旧各派所传一切法门,故当时前后藏的大德们没有一个不从他参学。他的学说,不定属于那一派。八、响巴迦举派“响”是地名(今西藏南木林县)。创始人是琼波瑜伽师,曾七度赴印度学法,亲近过大善知识人,尤以大金刚座、弥勒巴、鞠多瑜伽、罗睺罗鞠多、尼古空行母,乐成就空行母等6人为主。归藏后于响地建寺所,弘法30年,摄受弟子8万余人,神通变化不可思议,寂时寿岁。门徒建葭寺和桑定寺,形成该派两个支系。其教授皆从印度学来,故别成一派。九、夏鲁派又名布敦派。创始人布敦宝成(~),原是中兴律学的嫡派,后又遍学迦当、迦举、萨迦所传的因明、对法、中观及各部密法,成为一代教主。31岁时住持夏鲁寺,兴建70余种大曼茶罗仪轨,广弘四部密法教授,并校订西藏所翻译的藏经,编有大藏目录,着述30余函流传于世。晚年建夏鲁山谷茅蓬,住修行者人,夏鲁寺常住僧人,讲说修行极一时之盛。弟子有法祥,童福、宝胜等,名夏鲁派。夏鲁寺在西藏日喀则县东南。北宋元祜二年(7)由杰尊喜饶迥乃兴建。14世纪中纪布顿·仁钦珠(—)主持寺务,寺又扩建。后以夏鲁寺为中心,创立夏鲁派,又称布顿派。主要建筑为大殿,是一座汉藏建筑的混合体。寺内保存有珍贵的元代壁画和八思巴文文告。以上诸派中的希结、觉宇,时代稍久,其教及修法,已融入其他各派中,无独立的系统可寻。廓札夏鲁二派教授,后被摄入萨迦、噶举、格登等派中,而宗喀巴大师即尽承两派遗轨,故此二派也没有独立地流传下来。十、宁玛派(俗称红教)此派即传前弘期中莲花生、无垢友,遍照护等所传的密法教授,遂成一派。当时并无派名,以其遵循前弘期密咒“宁玛”意为“古旧”,故称之为宁玛派(别称红教)。明末清初有吉祥力胜在前藏建金刚岩寺,又有得达陵巴不变金刚建邬仅民卓陵,五世达赖亦曾在尊胜利乐善说洲兴建宁玛派修法。是为宁玛派极盛时代。这一派寺庙,后虽经准噶尔王一度摧毁,但不久即修复,代有大德住持,至今未衰。西康的迦陀寺、佐勤寺等处,亦代有大德住持,故宁玛派教授,亦遍弘于全藏。宁玛派的中心寺院桑伊寺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惜已毁。此派著名寺院有多吉扎寺,敏珠寺,四川西部的竹箐寺和噶妥寺等。多吉扎寺在西藏贡噶县雅鲁藏布江北岸。十六世纪末叶由扎西道杰兴建,为宁玛派在西藏的重要寺院之一,与敏珠寺齐名。年蒙古准噶尔部入侵,寺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颇罗鼐掌管西藏地方*权期间(~)又加以重修。十一、格鲁派(俗称*教)14世纪,萨迦派势力逐渐衰微,以帕竹噶举为主的各地方实力集团之间又互相征战。帕竹强曲坚增由山南起兵,田武力兼并了前藏的蔡巴、止贡等万户的领地,又乘萨迦派昆氏弟兄内讧之机,攻占了萨迦寺,统治了后藏大部分地区。尔后又建立了帕竹地方*权,得到元朝的承认。就在这时,宗喀巴·洛桑扎巴从青海来到西藏传习经典,转正法轮。当时西藏的各教派分别依附各地方封建势力,相互利用,有些统治者也披上宗教外衣,兼管*教大权。无疑,人民群众是首当共冲的受害者,也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就在这种形势下,宗喀巴发起丁宗教改革运动。他在帕竹*权的积极支持下,创立了以戒律为本,显密并重,上继噶当,融各教派为一体的新教派——格鲁派。宗喀巴的宗教改革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点:第一,要求僧人严守戒律,鼓励僧人“少欲知足,清净自活”。第二,改变佛教派系只与单一的地方封建集团相结相合的局限性,主张与各地方势力广泛建立施主关系,依靠各地施主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解决建立寺院、供养僧众的开支。第三,严格规定学经制度,特别注重学修次第,明确划分寺庙管理制度。在管理方法上,规定由两名以上的执事僧侣,共同议决各项事宜,任何个人不得专断寺务,等等。从14世纪末到15世纪初,宗喀巴全面展开了改革宗教的活动,他一方面积极着书,阐明自己的宗教思想体系;另一方面继续云游各地弘法,强调守戒,阐扬显密关系,规定修习次第,学经程序,制定僧人的生活准则等。他的宗教改革思想,并获得当时西藏帕竹的支持。16世纪中叶,格鲁派已传遍了藏区各地,僧人总人数占全藏人口的四分之一,几乎每家每户都信奉格鲁派。年,五世达赖罗桑加措得到固始汗的支持,在哲蚌寺的噶丹嘉章建立格鲁派*权,又进一步发展了*教合一的制度。十二、历世达赖,班禅简历达赖、班禅在格鲁派中同为教师,是宗喀巴的二个大弟子。当这位杰出的宗教家圆寂的时候,曾经遗嘱凯珠杰·格勒巴桑和达根敦珠巴二弟子世世转生,达赖主前藏、班禅主后藏,掌理教务。明清两代,受中国*府册封。影响于西藏社会者至大且深。现将历世达赖、班禅大师的名称,出生地及年月、圆寂地及年月和大事记略,作一简明介绍如下,历世达赖大师第一世根敦珠巴明洪武二十四年()在后藏萨迦寺附近的霞堆地方出生,成化十年()年84岁在札什伦布寺圆寂。他20岁时来前藏为宗喀巴收为弟子,后来建札什伦布寺。第二世根登嘉措明成化十一年()在后藏札朗地区转世,3岁时即见宗喀巴,11岁由班禅传授小戒,素有辩才。嘉靖二十一年()年68岁在布赉绷干颇章圆寂。第三世索南嘉措明嘉靖二十二年()在前藏拉萨附近堆咙地方转世,万历十七年()46岁在卡欧吐密地方对明神宗使者入定坐化。他生平教化大弘于内蒙古等地。第四世云丹嘉措明万历十七年()在蒙北图鲁汗族转世,他是历世达赖中唯一非藏族出身的。此时格鲁派流行外蒙古,外蒙自此有大呼图克图(活佛)。他十四岁入藏,于万历四十四年()年28岁在色拉寺圆寂。第五世间旺罗桑嘉措明万历四十五年()在前藏穷结地方转生,清康熙二十一年()年66岁在布达拉宫圆寂。他在世时修葺布达拉宫,曾遣使进京师朝贡,36岁时更应顺治帝之请亲来京师。第六世仓央嘉措清康熙二十二年()在前藏隅松地方转世。当时由于藏王佛海与蒙古拉桑不睦,佛海遇害,六世达赖弃名位遁去,流亡印度、尼泊尔、西康等地。康熙四十五年(6)年24岁召还京师,于青海行次圆寂。六世达赖是西藏历史上的着名诗人。第七世格桑嘉措清康熙四十七年(8)在西康理塘地方转世,乾隆二十二年()年50岁在布达拉宫圆寂。他在世期间,由于外敌侵略频繁,中央*府为维护国家主权尊严,驻兵西藏,自后不封汗王,以四噶伦分掌其职。第八世强白嘉措清乾隆二十三年()在后藏托布加拉日岗地方转世,五岁在布达拉宫升座,嘉庆九年(1)年47岁在布达拉宫圆寂。他在世时,中央*府诏给敕书金册金印,驻藏大臣成立金瓶掣签制。第九世间旺萨尕嘉措清嘉庆十年()在西康邓科地方土司家转世。年在印度的英人与廓尔喀爆发战争。嘉庆二十年()九世达赖住布达拉宫圆寂,年仅11岁。第十世阿旺罗桑降摆丹增·楚珍嘉措清嘉庆二十一年()在西康理塘仲夺地方转世,道光十七年()年22岁在布达拉宫圆寂。第十一世阿旺改桑丹贝卓密·凯珠嘉措清道光十八年()九月在西康打箭炉泰宁寺富户家转世,咸丰五年()年18岁在布达拉宫圆寂。他在世期间,尼泊尔与西藏不和,藏*战败,中央*征服,允其乞罢兵,同治四年()奉旨将上中下三瞻对地方赏给管理。第十二世成烈嘉措咸丰六年()转世,父名彭措才望,母名泽仁玉准。当时灵童三人,于年正月十三日金瓶掣签。由摄*呼图克图给灵童剃发并取法名。年七月初三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同治十二年(),代理摄*罗桑钦热旺觉病死,帝令达赖亲*,旋循例前往色拉、哲蚌、噶丹三大寺朝佛,继赴圣母湖、曲科甲寺,桑鸢寺等地巡礼,说法。光绪元年()三月二十日于布达拉宫圆寂,时年20岁。亲*一年。第十三世间旺罗桑·土登嘉措清光绪二年()五月在拉萨东南达布地区朗敦村转世。年亲*。面对英国的侵略,十三世达赖采取一系列抵抗*策,并上书清*府请求支持。但遭到腐败的清*府斥责。内外交逼之下,他受沙皇引诱,一度倾向俄国。年末英*第二次入侵西藏,他组织全藏人民英勇抵抗,兵败后北走至外蒙古首府大库仑。年余,返回内地。年到北京,受清*府册封后返藏。年出亡印度,年返藏。年58岁在布达拉宫圆寂,民国*府追封为“护国宏化普慈圆觉大师”。第十四世丹增嘉措年5月5日在青海湟中祈家川出生,年2月5日民国*府下令免除金瓶掣签仪式,同年2月22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年流亡印度。历世班禅大师第一世凯珠杰·格勒巴桑明洪武十八年()在后藏拉堆地方出生,幼年在萨迦寺出家,宗喀巴收为弟子,正统三年()二月二十一日在甘丹寺圆寂,年54岁。第二世索南曲吉明正统四年()正月在后藏恩藏地方出世,明弘治十七年(4)三月十五日66岁圆寂。第三世罗桑敦珠明弘治十八年(5)在后藏答魁地方转世,明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年62岁圆寂。他能前知未来,对*教的弘传贡献巨大。第四世罗桑却吉坚赞明隆庆四年()四月在后藏兰伦热布谿卡(今日喀则以西)地方转世,康熙元年()二月享年93岁圆寂。他生前与五世达赖一起领导平息内乱,对确立*教在西藏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从第四世起,班禅为札什伦布寺当然池巴。第五世罗桑意西清康熙二年()七月在后藏托布加谿卡出轮村转世,康熙五十二年()册封为五世班禅额尔德尼。乾隆二年()七月75岁在札什伦布寺圆寂。五世班禅在抵御外族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团结,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第六世班丹意西乾隆三年()十一月在后藏向札喜策尔地方转世,3岁时坐床,乾隆四十五年()来热河(今承德)为乾隆帝祝寿,帝赠玉册玉印,并建须弥福寿之庙居之,九月返京弘教,十一月二日年43岁于北京*寺圆寂。第七世丹白尼玛乾隆四十六年()在后藏白朗宗吉雄谿卡转世,咸丰三年()正月73岁在札什伦布寺圆寂。第八世丹白旺修咸丰四年()八月八日在后藏托布加豁卡竹仓村转世,咸丰七年()九月经金瓶掣签坐床,光绪八年()七月十五日在托布加豁卡圆寂,年仅29岁。第九世曲吉尼玛光绪九年()正月十二日在前藏塔布地区噶夏村转世,5岁掣签坐床,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在青海玉树大寺甲拉颇章宫圆寂,年55岁。他生前同十三世达赖一道抗英,英兵入藏后,达赖北走,班禅兼管前藏,晚年投身于抗日战争,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年正月初三日在青海循化温都地方转世,年8月10日在青海塔尔寺举行坐床典礼,年1月28日年51岁在日喀则德虔德桑普彰圆寂。十世班禅为和平解放西藏,加强民族团结,争取落实宗教信仰自由*策,作出了不疲倦的努力。第三节中国巴利语系佛教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瓦族等,几乎全民信仰佛教。这些民族所信奉的,是南传巴利浯系佛教,即俗称上座部佛教。他们的经典语文,为古代南天竺之一地方语,而是极富通俗的语言,通称为巴利语,故称巴利语系佛教。南方佛教徒,以巴利语为古摩迦陀语,现今存在的小乘经原本,大抵以这种语文传录。上座部佛教,早在一千多年前由缅甸传入云南的西双版纳。但当时并没有建立塔寺,佛经也只靠口传心受的方式流传。及至13世纪前后,西双版纳傣文正式创立以后,才有了刻写在贝叶上的佛经。到15世纪中叶,佛教已在西双版纳广泛流传,并形成了*教合一的制度。年,西双版纳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娶了缅甸洞吾王朝的金莲公主为妻,洞吾朝国王派遣僧团随同公主前来传教,带来了三藏典籍和佛像,在景弘地区修建了大批塔寺,从而使上座部佛教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德宏自治州和耿马等地佛教传入的年代较晚,大约16世纪中叶后才由缅甸传入。一、派别傣族佛教大致分为两大派;田园派和山林派,只是具体名称各有不同。在西双版纳地区叫做“摆孙派”和“摆坝派”,在德宏地区叫做“润派”和“左抵派”。德宏的两派之下各有一个支派,“润派”的支系叫“摆庄”,“左抵派”的支系叫“尕列”。实际上,“摆坝”和“摆孙”主要是在修行等方面有些区别。“摆坝(山林)派”此派持律精严。保持了原始佛教的一些特点。此派最初没有佛寺,只在山林中搭草栅代替,后来才在村寨中建立佛寺。此派僧侣生活在深山密林中。每日只进食一顿,不食荤,不娶妻,不杀生,以麂皮为垫,以树皮为被,石头为枕,行路以扇遮面,目不邪视,终身独处,几乎不与世人交往,只以苦修为事,以苦为荣。另外,此派在宗教礼仪、服饰上也与“摆孙”有差别。“摆孙(田园)派·此派戒律不如“摆坝”严格。此派开始就有佛寺,建在村寨之中。僧侣日居佛寺,与村民频繁往来:出家还俗,很足随便。并为病者驱魔、为死者开路,每逢宗教节日,都主管宗教仪式,热热闹闹。此派寺院有佃户、寺田,接受群众布施,所以有不少财产。此派流传广泛,西双版纳和德宏两地区的僧侣,大多属于此派。二、寺院和僧阶傣族佛教寺院,可分为若干等级。有统领全区的总佛寺,总佛寺下有各版纳和勐的中心佛寺,中心佛寺下的又有各村寨的佛寺等。佛寺的大殿是主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它和所有小乘佛教寺院一样,只供奉释迦佛像一尊。历史上,傣族的男性儿童都必须出家一段时间。寺院掌握文化教育大权,儿童进入寺院后,才可以通过宗教教育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到了接近成年时,大都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还俗为民。只有少数人留在寺里,接受宗教教育,成为弘法僧人。傣族佛教的僧阶大体可分为十级:1.帕诺(小沙弥或行童)2.帕(沙弥)3.都(比丘)4.都龙(僧都或都比丘)5.祜巴(都统长老)6。帕召祜(阐教长老)7.沙密(沙门统长老)8,僧伽罗阁(僧主长老)9.松迪(僧正长老)10.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帕召祜以上的五个等级中,能够得到一个已很不容易。尤其是最高的僧职,都是由统治阶级上层出家的人担任。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完————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所有恩,下济一切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教小知识04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