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际明的“五彩人生”
——记山东援藏技术人才、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张际明
“只要把藏族老百姓都教会,
少活十年也值得”
——张际明
“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在西藏,提起日喀则市白朗县的蔬菜,几乎家喻户晓。
位于珠峰脚下、年楚河畔,有着“五彩天域”之称的白朗县是西藏最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是西藏人民不可或缺的菜篮子。
原本只产藏萝卜、藏土豆的雪域高原何以瓜果飘香?是谁把蔬菜大棚搬上了海拔多米的白朗县?又是谁创造了“西藏蔬菜看白朗”的奇迹?
“是咱山东济南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人才将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引进了白朗县,并将其做成了一项产业!”提起蔬菜产业,来自山东济南的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常务副书记李盛利一脸自豪。
介绍白朗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李盛利特别提到了一个人,张际明。李盛利说:“老张跟着咱们济南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的技术员,一直干到现在,现在已经是第20个年头了!白朗蔬菜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老张功不可没!整个日喀则,凡是种大棚蔬菜的,绝大多数都是他的徒弟!”
“哦?!”在这高海拔、低气压、严重缺氧的环境中,内地人到这里很难适应,而张际明居然能在这里奋斗20年,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信念如磐的铁人啊?
抱着极大的兴趣,怀着无限的敬意,在李盛利的引荐下,我专程采访了山东援藏技术人才、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际明,听他讲述20年的援藏历程,感受他的“五彩人生”。
01
“做梦也没想到,到这里一待就是20年”
走进白朗县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后面的蔬菜大棚种植园区,大门上两幅标语赫然入目,“果蔬香沁幸福白朗,鲁藏共建五彩天域”“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
生机盎然的蔬菜大棚里,远远看去,张际明正在指导几个学员对长势正旺的西红柿如何管理。
陪同采访的山东济南援藏干部、白朗县委常委、副县长田冲连着招呼了几声,张际明这才停下手中的工作,向我们走来。
我赶紧迎上前去,越来越近了,个头中等、身材魁梧,典型的山东汉子形象,一脸“高原红”浸透了20年风吹日晒的沧桑。
张际明热情地伸出双手和我握手,粗糙的大手充满了力量。
张际明引领我们到了公司会议室,我简单说明来意后,张际明打开了话匣子,将我带进了他20年的援藏人生。
张际明,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东张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家中兄弟四人。
唐王镇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传统,素有“大白菜之乡”的美誉,是济南市重要的菜篮子。
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田到户的东张村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高涨,纷纷种植蔬菜,张际明家也不例外。
张际明脑瓜灵、肯下力、爱学习、善琢磨,是种菜的“好把式”。采取传统种植方式几年之后,他发现收入难以再有提高,便率先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探索起了小拱棚种植,后来又借鉴寿光蔬菜大棚种植经验,搞起了大拱棚种植,种植品种也不断增加。
年,已经结婚生子、分家单过的张际明,再次对大棚“提档升级”,率先在村里建起了3个“二光温室”,收入大幅增加,1个棚年均纯收入1万多元。
年,眼看蔬菜种植在当地市场趋近饱和,他果断转型,搞起了草莓种植,又走在了大伙的前头,着实火了一把。
张际明的名头越来越响,四邻八乡的人都前往东张村向张际明请教。
生性憨厚、善良的张际明对前来请教的人无论认识与否,都来者不拒、倾囊相授。
张际明说:“我们兄弟四个都种菜,我是技术最好的!前来请教的人不断,他们来了,我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
听到这里,我的心里一动。出身乡下的我深知,很多农民都有小心眼的毛病,要是自己掌握了什么种植技术、用了什么品种,都爱藏着掖着,生怕别人学了去。张际明跟他们截然不同,我想,张际明能够扎根雪域高原20年,跟他这种无私热情的品性不无关系。
张际明坦言:“当时我家的日子不能说多么富裕,可也挺滋润,在村里也算数得着的。我寻思着,就这么过一辈子也挺好!谁想到会跑到这里来啊?”
平静的日子年4月被打破。一天,时任山东省济南市第二批援藏干部领队时文进来到了东张村。
时文进是济南市农科院派出的干部,早前曾经带人在东张村搞过育种试验,因此对东张村的情况了如指掌,像张际明这样的种菜能手更是再熟悉不过。
时文进此番前来,是专程前来“招贤纳士”、选聘种菜能手以技术员的身份跟着他到白朗县推广蔬菜种植技术的。
“说起到西藏种菜,我们倒不是头回听说。因为年,我们村里一个人和段家村的一个人就跟着第一批援藏队伍去了,到那里干了两年,试验成功了!这回时书记来是扩招,准备大面积推广!当时明确招6个人,要求媳妇儿都跟着去。”张际明回忆。
尽管当时时文进开出的条件比较优厚,可真要背井离乡到万里之遥的白朗县去种菜,乡亲们还是犯嘀咕。
张际明夫妇也不例外,为着那份跟家里收入差不多的差事,舍着孩子撂下几个大棚去西藏值得吗?
可架不住时文进和村干部三番五次登门动员,说这事多么多么重要,那里多么多么落后,前景多么多么广阔,天性无私的张际明最终动了心。
“当时时书记跟我说,行不行,你到那里试试再说,大不了你再回来啊!我心里话试试就试试,真要能行,也算做了件好事!”
看张际明报了名,其他乡亲也心动了,陆续跟着报名,最终招齐了6对夫妇。
年6月,张际明等12人在镇领导的带领下背着包袱行李从济南乘火车先到了兰州,中间因买不上火车票耽搁了两天,然后从兰州乘火车到了格尔木,又从格尔木乘大巴赴拉萨。
回忆起当年情形,张际明记忆犹新。他说:“当时从格尔木到拉萨是土路,那个颠簸,来回晃荡,跟坐小船一样,那个滋味甭提多难受了!头晕,呕吐,走了4天4夜才到拉萨。到拉萨休息了几天,还是不行,吃了就吐,走路脚下轻飘飘的,跟踩着棉花似的。我就问当地人咋回事啊,人家说你这是缺氧,我这才知道。”
经过短暂休整,张际明等人又乘坐大巴,经过一整天的颠簸赶到了白朗县,未几,他们又被分配到了洛江镇、巴扎乡、嘎东镇、杜琼乡等4个乡镇,担负起蔬菜种植技术员的重任。
“那个时候路是土路,乡下也不通电,每天晚上都点蜡烛,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当时就想,这里又缺氧又落后,还真不是咱待的地方。不过既然来了,就试试再说,干个一两年就回去。做梦也没想到,到这里一待就是20年。”提及往事,张际明无限感慨。
02
“从一片空白发展到现在一万多亩,
整整走了20年!”
最清晰的脚印,一定刻印在最泥泞的路上。
被分配到洛江镇的张际明夫妇俩很快发现,最艰难的不是生活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不是如何把蔬菜种活,而是如何让当地从无蔬菜种植经历的藏族群众接受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让蔬菜率先在他们的头脑中成活。
“年到年,推广蔬菜种植难度特别大。农牧民不配合,祖祖辈辈没种过菜,就认藏萝卜和藏土豆。当时都是咱们山东济南援藏出资建棚,不需要老百姓花一分钱,建好后免费送给老百姓,所有收入都归老百姓,还派我们免费给他们指导。这个条件够好了吧?不!老百姓不接受!当时咱们援藏干部带着我们去村里做工作,有的老百姓拿着石子投他们,死活不接受。”张际明回忆。
万般无奈,只好迂回前进。山东济南援藏干部开始变换策略,采取村干部带头、技术员示范的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在4个乡镇利用藏族同胞房前屋后的闲散地建了多个土坯棚,每个棚投资元左右。这是白朗县第一代蔬菜大棚,也是白朗蔬菜产业迈出的第一步。
棚建好后,各种状况层出不穷。张际明说:“好多老百姓因为对种菜抵触,哪知道爱惜大棚啊,大棚内的竹竿、铁丝、木棍,还有盖大棚的棉被,都往家里拿!那个时候真是太难了!”
然而最大的困难还在后头。年8月份,一场不期而至的洪水冲出年楚河,席卷了白朗县,张际明所在的洛江镇三村、四村的30多个蔬菜大棚和鸭舍全被洪水冲垮了。
“早晨我出来一看,青稞地里全都灌满了。我们当时住在村委会,赶紧搬到山上一户牧民家里,到了下午,村委会的院里就被水灌满了。我就赶紧用村支书家的座机给时文进书记打电话求援,搬到县城住了半个月。”张际明回忆。
“半个月后,水下去了,我一看棚全毁了,农牧民又不配合,还有个啥干头啊!我有点心灰意冷,就跑去找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济南援藏干部刘桂征,跟他说不干了。刘桂征坚决不同意,跟我说,你不能半途而废,你得干出点事业来,把农牧民教会了再说,不管干什么事业都得有恒心。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我也不好再说别的,回来跟家属说,咱继续干吧!这么着,我们又留了下来!”张际明说。
棚毁了,从头再来!山东济南援藏干部和张际明等人开始“二次创业”,将毁掉的大棚重新建起来,继续推广蔬菜种植。
“老百姓的蔬菜我亲自给种上,管理我来管理,卖了钱是你的。一两户我给种上了,卖钱了,其他户看见成果了,也都过来找我说要种。”
“老百姓以前只种过藏萝卜和藏土豆,内地的这些蔬菜品种别说种,连见都没见过。我就告诉他们,*瓜、小白菜、小油菜、辣椒、白萝卜、西红柿比那些好吃多了。他们将信将疑,我亲自给他们育苗、养苗,亲自给他们种到大棚里,浇水、管理,样样盯着干。收获的时候跟着收获,所有的收入都归农牧民。到了收获的时候,农牧民一尝那些见所未见的新鲜蔬菜,确实好吃,收入也不少,这才都认头!”
说起语言不通、如何交流问题,张际明说:“就靠动作示范,给他们打手势,我在前面种,让他们在一边看,手把手地教。有的嫌大棚热,我先进大棚。就这么慢慢感化、用心感化。”
张际明就这样一户一户地带,大棚蔬菜种植慢慢推广开来。张际明说:“我在洛江镇干了一年半,领导们一看我干得还行,又把我调到巴扎乡干了一年半,慢慢把那边也带动起来了。”
巴扎乡彭仓村是白朗县第一个万元村,就是沾了种蔬菜的光。但起初,藏族群众也不买账,说俺祖祖辈辈种青稞。同样采取书记、村长带头试种的办法,试种成功以后,由山东济南援藏工作队出资建了60多个大棚,给农牧民付租金,等张际明等人将大棚运营好之后,再将棚免费送给彭仓村。
年底,山东济南第三批援藏干部开始建设亩地的国家级蔬菜种植示范园区,主要承担新品种试验和农牧民培训任务,交由张际明等技术员管理,每对夫妇负责30个大棚,每人每年报酬2块钱,产的菜全部上交,超额产出有提成,张际明夫妇每年能拿块钱左右的奖金。
年,白朗县对蔬菜种植示范园区实行改革,全部对外承包,张际明又被调到嘎东镇从事蔬菜技术推广和指导。
年,山东济南第五批援藏干部进驻,张际明被任命为白朗县绿色蔬菜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全面负责蔬菜种植示范园区管理和农牧民大规模培训工作。当时的援藏干部领队毛华铭对张际明说:“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要让农民都学会。每个村里凡是有蔬菜大棚的都要到基地培训”。
张际明说:“当时培训任务十分繁重,一般都是上午理论,下午进棚实践!有时还需要下乡指导!”
随着大规模培训的进行,白朗县蔬菜大棚种植驶入“快车道”。年,白朗县蔬菜种植基地发展到26个,年新建蔬菜大棚个,此后中农圣域、五彩庄园、珠峰有机等三个大型蔬菜种植基地相继落成,仅3个基地规模就达多亩。
“目前,白朗县蔬菜种植总面积1.26万亩,预计年产量1.08亿斤、预计收入2.16亿元,已经发展成为包括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珠峰现代农业创新博览园、万亩蔬菜基地的果蔬产业化发展大格局,蔬菜收入占了白朗县农牧民收入的25%以上,年,白朗县脱贫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蔬菜产业立下汗马功劳!”说起白朗的蔬菜产业现状,张际明如数家珍,无比自豪。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白朗县的蔬菜大棚种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零散发展到基地推广,从“青稞之乡”到西藏自治区最重要的蔬菜种植基地,整整走过了20个年头。
这里面既有一批批山东济南援藏干部人才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和执着追求,更有张际明等技术员经年累月、源源不断地播下的科技的火种。
03
“从我这里走出去的徒弟有多个,
有的徒弟已经成了师傅”
“白朗县11个乡镇、日喀则18个县区的70多个蔬菜种植基地,总计有多人是从我这里走出去的。徒弟们一般都有3—4个大棚,最多的有5个。种香瓜、西瓜、小西红柿。最少棚年均收入七八千元,最多能收入一万两三千元,有的徒弟现在也当上了师傅。”提起自己带去来的徒弟,张际明非常自豪。
谈起培训的经历,张际明给我分享了这么多年培训过程中一些令人啼笑皆非而又令人心酸的“趣事”:
“年到年,我教他们种西红柿。有个农民种了一棚西红柿,20多天没进棚,结果进棚以后一看西红柿红了,吓坏了,急急火火地跑来找我,说西红柿红了。我一听笑了,说你别怕。农民问,咋整啊?我说,摘下来卖钱去。然后我去帮他摘下来、拉出去卖了几百块钱,那个农民乐坏了。”
“还有一个农民,我教种莴苣。结果莴苣下来后,他拿回家也不去皮,直接剁吧剁吧就炖着吃了。一天他见着我,跟我说这莴苣菜不好吃,嘴里都是丝丝子。我问他你怎么吃的,他说怎么吃的,我说这个你得去皮,然后教给他怎么吃。”
“那曲的一个学员,在我这里学了一个半月,四十多岁的人没见过西瓜。我领他到棚里吃西瓜。问他认识吗?说不认识,一吃稀甜,特别脆,觉着真好吃!”
张际明说:“现在我手里固定有33个技术员,有些已经跟着我干了十几年了,还有一些刚收的新学员。”
巴扎乡冲堆村的农民边多是张际明最早收的一批徒弟之一,年龄和张际明差不多。以前边多家里就三间小屋,自打张际明来了之后开始教他种菜,现在边多家里种着七个大棚,盖起了二层小楼,家里还有汽车。
“边多现在是认上蔬菜了,一直在钻研,一有问题就给我打电话,现在他就指望蔬菜。”提起自己这个徒弟,张际明黑红的脸上乐开了花。
18岁的普赤是张际明新收的学员,现在天天跟着张际明在蔬菜大棚里学着种植、除草、管理,每月不用交学费,还有0多块钱的收入。
张际明说:“将来出徒后,普赤一定会成为种菜能手。你想想,青稞一亩地打一千斤,收入一两千块钱,你种一个大棚,一亩地,翻10倍到15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我们就是想办法让这里的农牧致富,必须教他们都学会种植技术,把他们都带起来。”
中农圣域的技术总监赵光伟是张际明收得年龄最大的一个徒弟。采访过程中,赵光伟恰巧来找张际明请教。
赵光伟告诉我,他是山东寿光人,之前长期在寿光担任技术指导,先后参与过陕西、陕西、河北、天津、北京等5个国家级蔬菜种植示范园区的建设。年应聘来到西藏,加盟中农圣域集团,可是因为这里跟内地不同,赵光伟这个“老把式”遇到了“新难题”,便时不时来向经验丰富的张际明请教,张际明不厌其烦地给予指导。
赵光伟心悦诚服地说:“别看俺俩同岁,可他是我师傅!”
能让一个驰骋蔬菜种植天地数十年的“老把式”心服口服称“师傅”,张际明可不是光“吃老本”,而是得益于这些年不停地探索与实践,张际明已经将白朗蔬菜种植的方方面面都“吃透了!”
张际明向我介绍了一些他的发明和成果。他说:“年前后,蔬菜出现大面积死亡。我心急火燎,请济南市农科所的专家前来诊断,说是土壤严重老化,有土传病菌,这个病菌用肉眼看不到。这种情况,只能换土或者嫁接。换土成本太高了!我就开始试行嫁接,先后发明了皮接、靠接、插接等技术,成活率很高。西红柿用野生西红柿嫁接,能扎根70公分,原生苗、再生苗只能扎根20公分,嫁接以后产量翻一番,试种了两年,成功了!青椒,我用朝天椒、七彩椒嫁接,产量高,还不生病!现在我正用年楚河里的沙子试验沙培,沙子没有病菌,正在试验,前景也很广阔。”
因为张际明精湛的蔬菜种植技术和他在推广蔬菜种植技术方面作出的特殊贡献,张际明被评为日喀则市“珠峰人才”,享*府特殊津贴。
04
“只要这里的老百姓都教会了,
我少活十年也值得”
交谈的过程中,张际明会时不时停下来大口大口喘几口气,虽然已经待了将近20年,他也还没有完全适应这里的气候。
张际明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回忆某件事情的时候,他会出现卡壳的现象,挠挠头皮,然后抱歉地说:“真不好意思,现在这个记忆力很差,老忘事!”
记忆力减退是高原气候对人体损伤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我们聊到了高原气候和他的身体。
张际明说:“我父亲是83岁走的,我顶多活到73岁。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里时间长了,心脏肥大。所以我平时自己也小心着。少活10年就少活10年吧,只要把这里的老百姓都教会了,把他们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我少活10年也值得!”
我很好奇当年跟张际明同来的那些人哪里去了,张际明说:“都走了,到了年就全走光了,只剩下我们两口子!主要是这里的气候受不了,感觉不值得!这不去年,我家那口子也回去了,不回去不行,孩子换了股骨头!”
说到这里,张际明的眼神有些暗淡,语气也变得沉重起来。他使劲眨了眨眼睛,又深深呼吸几口,跟我说:“就是感觉对不起孩子!我们来西藏的时候,他才12岁,跟着他爷爷奶奶。这一舍就是20年。学也没上好,初中毕业,学了个驾照就到城里一家企业当临时工去了。年结的婚,结果年查出股骨头有问题。年给他换了股骨头。亏欠他的太多了!”
近20年来,一家人聚少离多,一般每年张际明都是年底回老家一次,除去父亲病逝、孩子结婚、做手术等特殊情况他紧急赶回去待几天,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
现在张际明的小孙子已经3岁了,当了爷爷的张际明多了一份幸福和喜悦,也多了一份思念和离愁。
提起自己的小孙子,张际明的眼眶有些湿润,声音有些颤抖:“能不想孩子吗?没办法,就是晚上回到房间里视个频,看一看,解解馋!”
天色渐暗,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我跟着张际明往食堂走。路上,我悄悄问:“在这待了这么长时间,现在又有了孙子,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了,打算什么时候回去呢?”
张际明停住脚步,沉吟了一会儿说:“现在这里的老百姓虽然会种了,不知道换茬种植,种出来的品相不好。下步还得加大培训力度,推广新技术,提高品质,品种上也要改进!”
接着他又追上田冲副县长,说:“现在很多大棚也已经落后了,该升级换代了!”
望着他疾步前行的身影,我知道他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END
图文:吴长远
本期编辑:王刚
责任编辑:吴长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