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高原,巍巍雪山
哈达为证,鲁藏情深
再难不减干劲
缺氧不缺精神
用双脚丈量热土
用双手建设光明
聆听他们的故事
感悟日日夜夜与点点滴滴
无论风餐露宿亦或翻山越岭
援藏无悔,多远都能到达
与白云雪山的美丽相遇
终将成为他一生的铭记
ONE
龙口市供电公司陈兆春
作为-年国网东西人才帮扶的一员,陈兆春最初帮扶聂拉木县供电有限公司。年12月,为加强国网日喀则供电公司“三区两州”配网项目部的管理力量,陈兆春被抽调至配网项目部开展项目物资梳理等工作。
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全国各地的发展建设进入了停滞状态。虽然2月份全国疫情仍不明朗,但为了确保西藏日喀则“三区两州”配网工程顺利复工,陈兆春毅然于年2月23日返藏,勇做高原“逆行者”。并于年4月帮扶到期之际,坚定地在“请战书”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自愿延期援藏建设。
在成立二级业主项目时,陈兆春被分配到日喀则桑珠孜区、白朗县二级业主项目部。全面梳理项目进度、倒排工期,每日统计工程进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推进不力的工程采取约谈等手段,及时纠正进度偏差,这都是他为了确保工程建设安全、有序推进的主动作为。桑珠孜区、白朗县的工程于4月底完成了主体工程,比“6.30”目标提前了两个月。
在完成负责的桑珠孜区、白朗县的配网工程后,陈兆春又主动协助业主项目经理多布庆开展整个项目部的管理工作。
年5月1日,陈兆春和项目经理多布庆去仁布县切洼乡普纳村“三区两州”配网施工现场协调施工相关事宜。
小村的寂静被这些外来的人员打破了。当地好多村民好奇的走出了家门,有白发苍苍摇着经轮的老人,有不善言辞的藏族汉子,也有腼腆害羞的小孩。当村民们看到他们安全帽上国家电网的标志时,这些藏族同胞有的用不流利的汉语说着“谢谢”,有的双手合十向他们表达感谢。
随风舞动的经幡,远处呢喃的诵经声,轻轻摇动的转经筒,亘古不变的尼玛石堆……这一段近两年的援藏经历将犹如一朵盛开的格桑花,深深镌刻在陈兆春的记忆深处,永远点亮他生命的旅程。
每种走过
都是一种收获
TWO
乳山市供电公司谷高峰
谢通门县,藏语的意思为“见后满意地笑了”,相传莲花生大师到此地后往谢通门方向看了一眼后满意的笑了,因此而得名。冈底斯山脉贯穿东西,雪拉普康日山高米,是全县最高点。
谷高峰是本次帮扶小组里唯一一个全程参与了“新一轮农网改造”、“通大网电”和“三区两州”工程建设的人。4月20日,“三区两州”工程谢通门县二级业主项目部正式成立,奋战50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作为谢通门县二级业主项目部项目经理,他全面负责县域7个10kV及以下单体配电工程的安全、质量及技术管理工作。6月15日,谢通门县“三区两州”主体工程全部竣工,6月28日,工程验收工作全部完成。
切荣村是谢通门县最远的一个村,离县城多公里。这其中包括30公里崎岖险峻的山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河谷。因外出困难,信息非常闭塞,村民也基本不懂汉语。村长找来了村里有史以来唯一的大学生和他们进行了沟通交流。经过了解,全村一共45户人,村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放牧。因为路程原因,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这条河谷,目前仍没有通电,安装的太阳能光板也极不稳定。
不忘来时的初心,牢记肩上的使命。不管条件如何艰苦,作为共产*员他始终斗志昂扬,当他看到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眼神时,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正如标语所说“全面建成小康,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让所有藏族百姓用上放心电,是每个援藏电力人的光荣使命。
高原涤荡心灵
雪域重塑坚韧
THREE
莱州市供电公司于少锋
拉孜县查务乡吉角村位于查务乡西南处的加措拉山上,平均海拔米,自然条件差,电网基础设施薄弱,生活用电依靠光伏发电为主,当地藏民用电得不到有效保障。
老式传统的藏式民房,矮小的窗户透进一缕阳光,昏暗的房间内,隐约能看到几样简单的生活必需家具。全村只有26户村民,主电网一直没有建到村里,现在他们只能通过光伏发电来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明和手机充电功能。
为响应*和*府的号召,助力西藏地区脱贫,随着国家电网“三区两州”工程攻坚战的开展,3月20日,施工队伍正式驻村进行电网建设。
施工前,业主项目部和施工单位提前进入到每个农户家中,详细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合理优化施工方案,为村民提供更为实用的服务。
为了节省时间,午饭在工地与工人师傅们一起吃。
吉角村电网建设施工现场在海拔四千九百米以上,但皑皑雪山、凛冽寒风、漫天沙尘等都阻挡不住于少锋前行的脚步。平均每天超过十小时的艰苦跋涉,再加上严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剧烈的头痛、恶心、呼吸困难,都时刻磨砺着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意志。
查务乡配网工程施工难度大,危险性高,工程施工机械短缺,人员不足。五百公斤的水泥杆,三百米高的山峰,于少锋和当地施工人员一鼓作气扛到山顶。新建10kV线路穿行在高山、河流、山谷、国道等复杂的地理环境之间,为保证安全,于少锋所在的业主项目部与监理、施工单位加强配合,制定完善施工“三措一案”等措施,做好到岗到位监督,全力保障工程安全。
5月15日,经过五十五个昼夜的努力,28公里10kV主线路,余米V低压线路,1台kVA高效节能变压器高质量安装完成。拉孜县查务乡吉角村,二十六户藏民家中,成功接入主电网供电。拉孜县最后一个行*村成功摆脱困扰村民多年的用电难问题。
民族团结一家亲,人民电业为人民。山东电力援藏帮扶人员把“山东电力铁*精神”带到西藏,用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用奉献把“三区两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和抵边村寨电网建设工程铸成精品电网工程。
使命扛在肩
责任重如山
FOUR
菏泽市定陶区供电公司赵信广
援藏帮扶之前,赵信广只从电视上看到过这片雪域高原,那里有蓝天白云、冰川湖泊、草原戈壁,是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年3月,放弃与家人相聚的美好时光,背负着公司领导的嘱托,来到日喀则参与工程之后,他才体会到藏区的艰苦。“稍做动作就感觉气喘、胸闷,干燥的空气让人口唇干裂,强烈的紫外线会引发皮炎,风一吹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就连吃饭和睡觉在这也成了一种体力活。”
经过14天的隔离后,他被分配到了日喀则“三区两州”配网工程建设业主项目部,主要负责对四个配网项目部的综合管理,组织项目部日、周会议,编写汇报材料、管理性文件、通知,对工程日报、周报进行汇总、分析等工作。根据山东公司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他编制了“三区两州”工程建设相关人员工作要求和加强监理人员管控两个管理性文件,后期形成项目部红头文件下发到配网和输电项目部。
“三区两州”配网工程建设,投资资金近4亿元,共19个项目包,67个单体工程,涉及1区14县的深度贫困村及抵边村寨。由于地域广,工程涉及面大,管理人员较少,每天的工程日报是业主项目部对工程管理主要管理手段,通过日报可以把握工程每天的工作进展,施工力量,物资等情况,还可以分析制约工程顺利开展的问题和因素。赵信广需要每天核实数据的真实性,与前期的日报做对比,进行里程碑计划分析等工作,最后形成每天汇报材料,报送给相关领导后,基本上就晚上10点了。但他不喊苦不喊累,日日坚持,从未有一天懈怠。
“三区两州”电网建设工程是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一项关键战役,是国家电网公司当前工作的“重头戏”,也是西藏公司和山东公司的使命和责任。赵信广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能为西藏深度贫困地区的农牧民送上一片光明,是我来援藏最大的自豪。”
践行初心使命
雪域勇敢前行
FIVE
临沂供电公司孙希东
“电网建设、物资先行”,孙希东在帮扶期间的主要任务便是做好“三区两州”工程和物资两个服务。日喀则电网建设项目数量多、投资大,物资各项工作压力巨大。
对内,他需要加强与项目单位的横向协同沟通,将物资供应与项目管理、工程进度有效结合,每周定期召开物资供应协调会,及时了解物资需求情况,合理排定物资供应计划,紧盯厂家排产计划,为工程建设提供物资供应保障。对外,他建立了包含物资、项目、施工、供应商的物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