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昂仁县卡嘎镇帕嘎谐庆
帕嘎谐钦系昂仁县卡嘎镇一带比较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一种在盛大或隆重的庆典上表演的歌舞艺术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浓郁的本地特色等。这种表演形式是在后藏北拉堆昂仁地区非常盛行,而且在长久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一种独具本地特色的歌舞表演艺术。
2、白朗县索康堂谐
“索康谐庆”的索康是地名,是位于白朗县玛乡一个村庄,“玛”系藏语,意为“女婿谷地”。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34公里。面积平方公里,人口0.45万。以农业为主,种植青稞、小麦、油菜等。境内有大小佛教寺庙3座。“谐”在藏语当中的意思为歌,在古代“谐庆”是在大型的文艺演出或典礼上表演的特定舞蹈,所以“庆”意为大或广的意思。
3、定结县陈塘夏尔巴歌舞
陈塘夏尔巴歌舞《肥沃的土地孕育着鸡爪谷》是一种历史悠久、深受定结县陈塘镇夏尔巴人喜爱的自娱性民间集体歌舞。歌舞者以妇女为主,一般在节日、集会、假日和客人来访时举行。开始时轻歌曼舞,然后以慢板的旋律绕圈移动,再逐步加速转入中板舞,紧接着转入快板,此刻,伴随着舞者的呼喊声,舞蹈步入高潮,最后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4、定结县萨尔谐玛
萨尔谐玛舞蹈的基本动作由表演者“两步一跺”、“一步一抬”、“横蹉步”等10种左右动作,组成圆形队形。歌词大意为:伴着春天的脚步,我们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亲朋好友,伴着优美的旋律,我们跳起欢快的歌舞,内心充满着丰收的喜悦,也寄托对来年丰收的希望。
5、定日甲谐
定日甲谐主要流传在现今协格儿七尺村、林萨村、曲辖村及除夕村一带,故命名为协格儿甲谐,协格儿“甲谐”无论从服饰还是从唱腔,协格儿甲谐始终保持着原生态歌舞严谨的结构。表演甲谐的男演员身着绸制成的服装,主要由“森森”帽、上衣、腰裙、宽裤、皮质长靴及其他配饰组成,与西藏其它地方的甲谐的不同点在于协格儿甲谐的服饰更具战备服饰的特点,也符合了当年抗击廓尔克入侵战争时,为庆祝凯旋而归的将士而设定的历史。年定日县协格尔甲谐评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定日洛谐
“定日洛谐”是流传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的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自娱性歌舞艺术。“定日洛谐”表演形是圆圈和半圆圈,男半圈女半圈或男女混合。伴奏乐器,“孜孜”(藏式三弦胡)若干,“扎年”(六弦琴)若干。琴手即是伴奏者又是舞者同时起到领舞的作用,站在队伍的最前头或中央。变换动作和队形时领舞者高喊一声“拉索”即变换动作和队形,分快板与慢板两种,先跳慢板,慢板以唱为主,快板,边唱边拉边舞向顺时针方向移动,人数不限,多则上百,少则几十人,来去自由,男女老少均可参加。歌词内容有颂扬神山神水,预祝牛羊肥壮,五谷丰登等。定日洛谐于年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7、岗巴县昌龙谐钦
“昌龙谐钦”在以前称之为“萨央谐钦”,是西藏民舞集成编辑部赴日喀则南部各县进行收集的民间舞蹈品种之一,流传于西藏日喀则岗巴县昌龙乡一带。“萨”即土地之意,“央”即招财引福之意,“萨央谐钦”即处于高寒地带的昌龙人用歌舞来祁望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的一种节日活动。
8、岗巴县歌颂伟大祖国舞蹈
在这个喜庆吉祥的日子里,亿万中华儿女欢欣鼓舞,齐声祝贺,共同祝贺祖国生日快乐,福寿安康!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为祖国---母亲祝寿,愿祖国与日月同在,与天地共存,愿祖国永远年轻,永远进步!
9、吉隆县《萨勒谐庆》——吉祥舞韵
《吉祥舞韵》是吉隆县“萨勒谐庆”舞蹈的一小部分,是一个具有喜马拉雅地区藏民族传统舞蹈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是藏族传统文化瑰宝中璀璨的一颗明珠。“萨勒谐庆”原产于吉隆县萨勒乡,是独居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此舞蹈是多年前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当时雪域高原普天同庆,传遍了唐蕃联姻的喜讯,就此萨勒乡人民为了庆祝唐蕃联姻——赞颂文成公主,特编此舞,经过历史的洗礼代代相传,发展成为现在的“萨勒谐庆”。
10、吉隆县《萨勒谐庆》——喜迎欢歌
《喜迎欢歌》是吉隆县“萨勒谐庆”舞蹈的一小部分,是一个具有喜马拉雅地区藏民族传统舞蹈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是藏族传统文化瑰宝中璀璨的一颗明珠。“萨勒谐庆”原产于吉隆县萨勒乡,是独居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此舞蹈是多年前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当时雪域高原普天同庆,传遍了唐蕃联姻的喜讯,就此萨勒乡人民为了庆祝唐蕃联姻——赞颂文成公主,特编此舞,经过历史的洗礼代代相传,发展成为现在的“萨勒谐庆”。
11、江孜县达果米果
达果米果,藏语意为人与马皆披戴甲胄。达果米果舞是一种古代战争舞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江孜县重孜乡一带。相传,英雄格萨尔王率领大*到达重孜,打败敌方部落,*士们戎装歌舞,与百姓共同庆贺胜利。
12、江孜县果谐
果谐《年河踏声》是表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孜达玛节赛马射箭场景的民间歌舞。本次将传统的舞蹈搬上舞台,展现我市广大农牧民群众感恩盛世、热爱生活,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脱贫致富,共迎小康社会的精神风貌。
13、康马县朗通拉扎坚参吞布舞朗通拉扎坚参吞布舞
很久以前,后藏有五大庄园,朗通是最大的五大庄园之一,该谐钦是每逢扎什论布德庆宫举办世代班禅仪式时的奉新活动。朗通谐钦初创于年,谐钦一年更比一年隆重,有着年的历史,该谐钦不光赞美朗通庄园,他有着很强的共同点,如:他有着对后藏扎什伦布到夏鲁、白朗、江孜、涅如、康如、江如、帕里等的赞歌颂,以及上天神、下龙潭、人世间的历史和对班禅大师的赞扬,古寺扎什论布的赞扬独具特色,在世代班禅坐床、喜迁新房、新婚、新年和望果节时进行表演。
14、拉孜县丰收喜韵
堆谐优美的旋律,弹唱与舞蹈的完美结合,以堆谐独有的弹唱跳形式和喜悦心情、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了在*的亲切的关怀下,如今新农村的新生活、新变化、新发展。
15、拉孜县民族大团结之声
五十六族兄弟情,共同生活大家庭,跳起豪放的堆谐,唱起大团结之歌。
团结奋斗共进步,繁荣发展同前行,跳起吉祥的舞蹈,歌颂伟大习主席。
16、南木林县拉唐谐
果拉唐谐在原有的果拉原生态民族当地舞蹈基础上于年由当时地方*府领导格巴折玉太太格桑收集江孜、日喀则等歌舞特色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果拉舞曲,后来广集各地特色舞蹈对果拉舞曲进行了充实与发扬,此舞蹈最开始在当地北面的一座被称为果拉寺的寺庙中进行表演,现如今果拉唐谐在次仁卓嘎、次卓等老一辈的舞蹈传承者的传承与达娃扎西等新一辈舞蹈爱好者的努力下不断得到了发扬,如今在望果节等大型节日上进行表演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此舞蹈充分展示了在*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17、南木林县土布加
土布加谐庆流传于南木林县土布加乡,据说是五世班禅大师童年时所创,五世班禅大师出生于南木林县土布加乡冲西村(冲西指一个庄园的名称),大师童年天资聪明,自创了“土布加谐庆”,该谐庆共分为25个段落,表演形式极为丰富,用多种的肢体语言和唱腔语言来表现羊群在草原上、平原上、农田上及山上吃草时的动作,并把它们比喻成花草、树木等生活中常见的美好东西,如羊群上山时排着队,一只跟着一只行走的动作形象地比喻成一串色彩斑斓的珍珠,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放羊生活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18、聂拉木县乃龙乡甲谐
甲谐(“甲谐”意为胜利、隆重。)是西藏传承千年的舞蹈,乃龙甲谐被列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多年前,文成公主抵达西藏时,当地百姓载歌载舞,欢腾雀跃甲谐舞由此诞生。乃龙甲谐是西藏谐青的一种门类,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歌词动人,群众参与度广;深受群众喜爱。
19、仁布帕当扎西谐钦
“谐钦”是一种在盛大和隆的庆典上表演的敞舞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以及浓郁的当地特色。旧社会帕兰扎西谐钦名扬遍圯,广泛流传于当地民问,受当时的影响下,现有的伯当乡萨达村扎西谐钦在旧社会民问以歌曲诗词形式存在,后来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扎西谐钦,表演时多科肢体话言和唱腔进行表现。
20、萨嘎甲谐
“甲谐”意为胜利、隆重的歌舞,是流传于日喀则市萨嘎县旦嘎乡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是为庆祝文成公主进藏而跳的。她是西藏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服饰,豪放的表演而闻名,在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21、萨嘎牧区舞蹈
传统藏族舞蹈“谐钦”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谐钦”历史悠久、往往是牧民即兴起舞、直抒胸臆。由萨嘎县牧民群众演出的《牧民之舞》是在传统“谐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有着悠久的歌舞历史的牧民群众,对生活充满着热情,炽情如火山喷发,以优美的舞姿来表达他们对共产*和新生活的热爱。
22、萨迦索舞
萨迦“索”舞,是一种民间祈雨歌舞,它主要流传在日喀则萨迦县萨迦镇,它起源于元朝萨迦八思巴时期,是萨迦法王庆贺盛典,迎送贵宾的一种最高礼节的舞蹈,逐渐演变成为别具一格的民间歌舞,具有鲜艳的风格和萨迦的人文地理特征。它的整个舞蹈过程不用任何乐器,以锅庄的形式边唱边跳,场面热闹壮观,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也为我国民族团结的工作中献出一条洁白的哈达。
23、桑珠孜区边荣谐钦
边荣“谐钦”,俗称“谐甲”,距今由多年的历史,其源于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曲美乡白荣村,边荣谐钦最早形成与俄尔寺创立者萨迦寺第21代住持俄尔钦·贡噶桑波的第三代堪布“嘉央益西”(公元年-年),赞颂其功德和周边风情以及民俗做为歌词内容,后慢慢传至周边村落,盛行之时当地很多地方以该谐钦做为祝颂喜庆的歌舞艺术。
24、桑珠孜区聂日塘谐
聂日“塘谐”,距今由多年的历史,其源于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聂日雄乡格地村,格地村地处日喀则市聂日雄乡北部,离市区20公里,位于雅鲁藏布江南侧,平均海拔米。格地村目前共有60户。
25、谢通门县牧区“果谐”扎西通门
谢通门县查布乡列村为纯牧区,平均海拔米,当地形成的典型舞蹈《扎西通门》是从广阔草原上孕育而出的民间文化艺术,散发着牧区人民淳朴的民风和对社会主新西藏的无限热爱,牧民把共产*的恩情比作太阳和雪山来赞颂和爱戴。
26、谢通门县市级非遗舞蹈”堂谐
“堂谐”,是指最古老或原始的传统舞蹈。流传于谢通门县荣玛乡一带的“堂谐”历史文化悠久,迄今为止传承和保护十分完整,从舞蹈上可以看出西藏独特的农耕民俗文化。年“堂谐”被列入日喀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7、亚东县春丕村传统果谐
亚东以历史悠久、雄伟壮观、资源丰富、自然风光闻名,果谐更是亚东民间舞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广泛流行。上亚东乡如丙岗村的农牧民群众表演的是以男女对唱形式进行表演,称赞勤劳而勇敢亚东女生,是一个亚东原生态民间果谐。
28、亚东县堆纳谐庆
我县堆纳谐庆主要颁布在堆纳乡曲堆村、曲麦村。堆纳谐庆有近七百年的传承历史,自八思巴年间起,每年雅龙(地点)望果节(曲堆村、曲麦村的过望果节)期间,每年藏历6月14日起连续4天进行谐庆表演,人们在传说中萨迦派一位活佛莅临观看谐庆,谐庆歌词中也体现对萨迦派的歌颂。萨迦派活佛在作法中所搭建帐篷的痕迹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谐庆逐步衰落,但是在*的正确决策落实以来,年,阿旺加央老人扛起了传承和弘扬谐庆的责任,召集全村的老人对各自记忆中的谐庆内容进行完整的编排,形成了如今的谐庆。此次参加的谐庆是主要用传统谐庆,表演者都是农牧民群众,他们用最传统的方法进行表演。
29、亚东县上亚东乡传统果谐
此果谐是勤劳的春丕群众在山上采摘木耳时经常性群众围在一起的跳的果谐,果谐主要内容为对西藏所区域的各地方的地理位置和地方特色进行编排歌词的舞蹈,是一种传统的亚东民间果谐。
30、仲巴果谐《吉祥果谐》
仲巴县年被自治区人民*府、文化厅命名为“果谐”文化艺术之乡。果谐流行在仲巴各大村庄广场、开阔场地上,在牧区长大的人,从小在“果谐”的歌声和舞步的熏陶下,人人都能跳“果谐”,男女青年更是用歌舞来倾吐彼此之间的爱情。
31、仲巴果谐《黑白帐篷.幸福生活》
仲巴县是纯牧业县,牧业收入是牧民群众主要的收入来源,牧民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随着四季草场载畜量的变化、牧草的丰盛程度进行游牧生活。因此,在仲巴牧区黑白分明的帐篷极为普遍,牧民群众们也用这种以牛毛为材料的帐篷作为住房,其用牛毛纺线,制成粗氆氇,再缝成长方形的帐幕,当中支撑木杆,外面用毛绳拉开钉在四周地上,周围用草饼、粪饼或石头垒垣,一方开门。这种帐篷,虽然简单,但牛绒纺织得粗厚,不怕风雨大雪,也便于牧民随时搬迁。黑帐篷制作技艺是仲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象征着仲巴人民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的成果,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仲巴人民精神风貌、文明程度的体现。
相关消息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