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Gypsumfubrosuum.
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产乳,金创。生山谷。
药用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
本经要义
中风:病名。①亦称卒中。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的病证。《灵枢》卷一·邪气脏腑病形第四:“*帝日: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金匮要略》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正气引邪,喁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人于腑,即不识人邪人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园②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太阳表证的一个类型。《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中风寒热:“指外感中风之恶寒发热。
心下逆气:心下,指胃脘部。逆气,冲逆上气,指反向而行。心下逆气,泛指胃脘部有气向上而欲呕吐。
《素问》卷九·逆调论篇第三十四:“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不行,故息而有音也。《素问》卷十六·“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惊喘:如小儿惊风证。《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风惊悸侯:“
风邪搏于心,则惊不自安;惊不已,则悸动不定,其状目晴不转,而不能呼,诊其脉,动而弱者,惊悸也,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喘”,呼吸急促。《说文解字》:“喘,疾息也。”“疾”,快速之意;“息”,一呼一吸为息。疾息,即表示呼吸次数比正常人多。惊喘,即惊风喘息。
口干,苦焦:感受外邪之高热症状。外感之邪入里化热,热邪充斥气分而表现为气分实热证,出现口渴、口干、口苦、舌焦等症状。
不能息:息,呼吸时进出的气,气息。《说文解字》心部:“息,喘也。”但前经文已有“惊喘之喘息,故经文不再为呼吸、喘息之意。此处经文之息,应为安定、安宁之意。《广雅》释诂一:“息,安也。”《左传》昭公八年:“臣必致死礼,以息楚。”杜预注:“息,宁静也。”故此文为不得安宁之意。
腹中坚痛:《金匮要略》卷中·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金匮要略心典》:“胃热则实而硬,脾热则燥而闭,皆为坚也。”
邪*:邪,即邪气,泛指六淫七情等各种致病因素。*,指*气,为侵害人体之怪异邪气,亦指致病之邪气;邪气与*气并称,皆为致病因素。
产乳:产,人或动物生子。《说文解字》生部:“产,生也。”乳,生子。《说文解字》:“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广雅》释诂一:“乳,生也。”“产”和“乳”为同义词连用。
《金匮要略》卷下·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二十一:“竹皮丸。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肉桂)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治疗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项批评,有些人不认真读懂《神农本草经》“产乳”之经意,误解为石膏治妇人无乳和乳患疾病,指出“妇人乳中虚,乳中者,生之时也。”并告诫后人要领会“产乳”的真正经义。
金创:指古代金戟刀剑所致外伤肿痛。煅石膏具有收敛、止血、生肌之功。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神农本草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煅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盖多年壁上石灰,善治金疮出血,石膏经煅与石灰相近,益见煅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石膏系硫酸盐类矿物硬石
膏族石膏(Gypsum)的矿石,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采挖后,除去杂石和泥沙。
性大寒,味甘、辛。归肺、胃经。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松,易纵向断裂,可见纤维状结晶,纵断面具纤维状纹理,显绢丝样光泽,无臭气微,味淡。医院所用石膏多为饮片企业粉碎成的粗粉。
石膏是一味古老的矿物类中药,对其来源、质量,在古代就有争议
如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云:“石膏,今出钱塘县狱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如棋子,白彻最佳,此难得,皆用灵隐山者,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土,不须此。”唐·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则说:“石膏。出钱塘县中。按钱塘在平地,无石膏,陶为错注。”说明《本经》和《本草经集注》所载石膏,“方解石”而言,或为李时珍所言之“硬石膏”。苏敬在《新修本草》中指出:“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者为异。今市人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见有其石膏也。石膏生于石旁,其方解石不因石生、端然独处,大者如升、小者如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为石膏,疗风去热虽同,解肌发汗不如真者也。”宋·苏颂《图经本草》石膏条云:“今石膏中时时有莹澈可爱,有纵理而方解者,好事者或以为石膏、然据《本草》又似长石。又有议者以谓青石
间往往有白脉贯彻、类肉之膏脂者为石膏,此又《本草》所谓理石也,然不知石膏定是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然博物者亦宜坚考其实也。”从以上论述说明古人听用石膏品种甚为复杂。
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医圣张仲景善用石膏,温病学派也多善用石膏。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七中记载:年春夏之间京城多疫,群医均以张仲景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也不管用。这时大儒冯星实之小妾患上疫病,呼吸将绝。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之,“应手辄痊”,在京城引起轰动。医者纷纷效仿,救治者无数。当时使用的石膏汤剂,一剂石膏用至八两,即便是寒凉派的刘河间、攻下派的张子和也“未敢至是”。
《温病条辨》作者吴鞠通也善用石膏,《吴氏医案》载:吴鞠通治疗一位因“误服热药,手足拘挛”的何姓老人,每剂白虎汤中石膏八两,二连服用50余天,共计用石膏20余斤。吴氏又治留饮,上泛作喘,每剂重用石膏至12两,有一剂用至一斤,前后共百余斤,其病治愈。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使用石膏有详尽的用法描述。凡是有壮热、烦躁、口渴、喘呕等症者石膏均为首选。如白虎汤、大青龙汤、白虎加人参汤、麻杏石甘汤、竹叶石膏汤等,但是,在明代以前之古人用药,作为石膏入药的可以是软石膏、长石、方解石、理石,甚至是寒水石。直至元代,朱丹溪才断然以软者为石膏(现时所用石膏)。张仲景是用何种石膏,有待研究
白虎汤(《伤寒论》)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疗气分热盛之证,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本方配伍特点清热与生津配伍,以清热为主。本方善资胃府之津,以
清阳明之热。现代常用于治疗大叶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牙龈炎、糖尿病等。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
升,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半升。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本方为治疗热病后期气阴耗伤之常用方剂。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身热多汗,气逆欲呕,使烦渴喜饮,舌红少津等。
本方配伍特点清热药与益气养阴药同用,清而不寒,补而不滞。
越婢汤(《金匮要略》)麻*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治疗风水夹热证。张志聪云:“越婢汤,石膏配麻*,发越在内之邪,从中土以出肌表,盖石膏质重则能人里,味辛则能发散,性寒则清热。其为阳明之宣剂、凉剂者。”
医籍选论
石膏质坚色白,气辛味淡,纹理如肌腠,坚白若精金,禀阳明金土之精,而为阳明胃府之凉剂、宣剂也。中风寒热者,风乃阳邪,感阳邪而为寒为热也。金能制风,故主治中风之寒热。心下逆气惊喘者,阳明胃络上通于心,逆则不能上通,致有惊喘之象矣。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者,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口干舌焦,燥之极也。不能息,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上也。腹中坚痛,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下也。石膏质重性寒,清肃阳明之热气,故皆治之。禀金气则有肃杀之能,故除邪*。生产乳汁,乃阳明胃府所生。刀伤金疮,乃阳明肌肉所主。石膏清阳明而和中胃,故皆治之。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石膏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人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得地西方燥金之味人手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中风者,伤寒五种之一也。风为阳邪,中风病寒热,而心下逆气惊喘则已传阳明矣。阳明胃在心之下,胃气本下行,风邪挟之上逆,乘肺则喘,闻木声则惊,阳明火烁津液,致口干舌焦,不能呼吸,故用石膏辛寒之味,以泻阳明实火也。
腹中大肠经行之地,大肠为燥金,燥则坚痛矣。其主之者,辛寒可以清大肠之燥火也。阳明邪实,则妄言妄见,如有神灵,若邪*附之。石膏辛寒清胃。胃火退而邪妄除,故云除邪*也。
产乳者,产后乳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按此解是望文生义。产乳者,应为产中,非乳汁不通,《金匮要略》“竹皮大丸”有详解。《医学衷中参西录》更有精辟论述,可详见之。)
金疮热则皮腐。石膏气寒。故外糁合金疮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石膏气微寒,禀太阳寒水之气。味辛无*,得阳明燥金之味。风为阳邪,在太阳则恶寒发热,然必审其无汗烦躁而喘者,可与麻桂并用;在阳明则发热而微恶寒,然必审其口干舌焦大渴而自汗者,可与知母同用。
曰心下气逆,即《伤寒论》气逆欲呕之互词;曰不能息,即《伤寒论》虚羸少气之互词;然必审其为解后里气虚而内热者,可与人参、竹叶、半夏、麦冬、甘草、粳米同用。
腹中坚痛,阳明燥甚而坚,将至于胃实不大便之症。邪*者,阳明邪实,妄言妄见,或无故而生惊,若邪*附之,石膏清阳明之热,可以统治之。
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石膏能润阳明之燥,故能通乳。(按:此条解读错矣,望文生义,与叶天士犯同样之错误,误解经文“产乳”之意。)
阳明主肌肉,石膏外糁,又能愈金疮之溃烂也。但石品见火则成锻石,今人畏其寒而用,则大失其本来之性矣。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1.清热泻火。生石膏人肺胃气血,解肌达表,祛邪外透,可抑制发热时过度兴奋的体温调节中枢,具有强而快的退热作用。生石膏内服经味酸作用。部分可溶性钙被吸收后,增加血中钙离子的浓度,可抑制神经的应激性,降低骨骼肌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同时又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故具有一定的镇痉消炎作用,为清解气分实热之首选药。凡壮热、大汗、口渴、烦躁谵妄,脉洪大诸症,非石膏之寒,不足以解其热,除其烦渴。仲景立白虎汤以清阳明气分实热;景岳设玉女煎治水亏水盛,白虎加人参汤、清瘟败*饮等汤方,皆在石膏清气分实热基础上,因病制宜,清肺热,泻胃火,祛暑气散郁热。凡温热病,气分实热亢盛,壮热口渴,汗出,脉洪大者,可配伍知母以泻胃火,救胃阴,除大热,止烦渴。若气血两燔,高热发斑者,可配伍水牛角、赤芍药、玄参等,气血双清;若胃火上炎之齿痛,口舌生疮,可配伍升麻、雅连、生地*、芦根等清泻胃炎等。
2.肺热喘咳。生石膏具有清泄肺经气分邪热之功,常用于邪热郁肺,气急喘促,咳嗽痰稠,发热口渴等,常配伍麻*、苦杏仁等,以宣肺平喘,如《伤寒论》之“麻杏石甘汤”。若肺热津伤,口渴唇焦,咳喘自汗者,可配伍桑根白皮,地骨皮等,如“石膏泻白散”等。
3.敛疮生肌,止血。生石膏经高温煅制后,失去所含结晶水,性味从寒变为性温而涩,其清热泻火作用大减,而长于收敛,止血生肌,用于疮疡溃烂,久不收口,以及湿疹浸淫,水火烫伤等,常配伍青黛、*连、*柏、冰片、红升丹等,制成外用药外用。
生石膏、煅石膏,来源相同,但经煅制后,其成分和临床性效改变。生石膏含水硫酸钙(CaSO4·2H2O),善清肺胃经气分实热,主治温热病邪在气分,以及肺热喘咳,胃火牙痛等症。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CaS04),功能敛疮生肌,收敛止血,主治疮疡不收,外伤出血等症。
生石膏与大青叶,均为常用于时行热疫。然生石膏辛甘大寒,专解气分实热,用于肺胃热炽所致头痛如劈,肌热炙手、大汗烦渴等。大青叶味苦大寒,用于心胃热*所致之狂热烦乱,清血热赤斑,热*赤痢等。
作者:祝之友整理:祝之友洪雅工作室迪亚拉许清英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祝之友主编《解读神农本草经——从形味性效到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