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沙汀抛弃公式,回归生活新京报书评周
TUhjnbcbe - 2025/3/9 9:10:00
看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个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mbbdf/

新老爷一露面,茶客们都立刻直觉到:幺吵吵已经布置好一台讲茶了。茶堂里响起一片零乱的呼唤声。有照旧坐在座位上向堂倌叫喊的,有站起来叫喊的,有的一面挥着钞票一面叫喊,但是都把声音提得很高很高,深恐新老爷听不见。——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如何将生活中潜伏的意义,以正确的革命者视角表达出来?这是沙汀走上文学道路时孜孜追求的路标。但这种向革命文学积极靠拢的自觉,却并非与生俱来。

年,他出生于四川一个偏僻的县城安县,他的父母为他取名杨朝熙,在他七岁时将他送入私塾开蒙。如果不出意外,他本可以延续书香世家的传统。但时代的风潮,却将他卷入革命漩涡之中。他进入私塾这一年,四川保路运动爆发,成为不久之后辛亥革命的导火索。四川也从此成为了新旧势力相搏厮杀的舞台。多年后,沙汀仍记得许多贫苦农民,被官厅硬安上绑匪的罪名,拉到刑场上砍头。而那些真正杀人越货的土匪头子,却倚仗官厅庇护,逍遥法外。

年,18岁的杨朝熙进入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迟迟从东方吹拂而来的“五四”新风。年,他终于来到了北京,这座他心心念念向往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这里,他感受到国民革命运动的疾风骤雨。当他在次年重返四川时,那里已经成为了两股势力争斗的舞台。年的“二一六”事变和“三三一”惨案,成为了沙汀最深刻的恐怖记忆,党人同志的头颅和手足横陈在血污中,惨淡的现实,让他成为了自己国家的流亡者。年,他来到上海,左翼文化最盛大的舞台。在这里,他成为了“沙汀”。

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周刊》6月11日专题《为了忘却的记念》B09版。更多文章见文末链接。

撰文

罗东

白朗和罗烽

01

起于反思中的写作

沙汀的写作是在年开始的。这一年4月,他写了以中苏复交为故事背景的短篇小说《俄国煤油》,表现人们对俄国煤油运入中国的欢迎。主人公是知识分子。写罢不久,他在上海街头遇见刚从新加坡回国,且此后也成为作家的艾芜。两人是在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的同窗挚友,早在当年,艾芜便痴迷于文学,而那时的沙汀其实还未萌生写作兴趣。如今多年后相见,沙汀已经试着写完第一篇小说,非常渴望能与艾芜共同探讨小说,于是邀请他搬到家中同住,在随后一段时间里,两人终日叙旧、谈创作。而这是沙汀未曾设想过的文学生活,据他所说,此前“从未想过写作”。

自年从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卒业后,沙汀参与家乡安县一带的党组织活动,后在“白色恐怖”下被迫流亡,年到达上海,随后参与创办“辛垦书店”,并阅读了一批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纵然如此,他对初到上海的生活却并不满意。年10月,他在小说集《航线》序跋中回忆,在年写作之前的一两年,“完全过的是灰色的堕落生活”。而写《俄国煤油》让他找到文学写作是观察、理解,或者更进一步地说是贡献所处时代的方式。也因这层考虑,年11月29日,他和艾芜联名写信给鲁迅,请教小说题材的问题。

他们在信中提到各自写的小说,其中“一个就是专就其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的青年,把那些在现时代所显现和潜伏的一般弱点,用讽刺的艺术手腕表示出来”,指的是沙汀和他的《俄国煤油》。“不知这样内容的作品,究竟对现时代,有没有配说得上有贡献的意义?”鲁迅在回信中赞赏了这两位年轻人,在谈题材时提醒:“现在能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趋时,自然更不必硬造一个突变式的革命英雄,自称‘革命文学’;但也不可苟安于这一点,没有改革,以致沉没了自己——也就是消灭了对于时代的助力和贡献。”回信刊于年1月5日《十字街头》,同一天,沙汀再次和艾芜联名写信,并附上两人的小说稿。鲁迅因此读到《俄国煤油》,但是认为“顾影自怜,有废名气”。在这之后,沙汀极少再写知识分子。那不是他熟悉的领域。

02

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时间转到年10月,沙汀将《俄国煤油》收入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法律外的航线》出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两个月后,茅盾写了一篇《法律外的航线》书评,刊于《文学月报》杂志年10月号。茅盾对这篇文章的评价极高,其一,他认为沙汀的人物对话是鲜活的。其二,他认为这本集子“没有煽动的热情”,没有陷入到盛行的“公式”中。依他在书评中的说法,此公式的叙事结构是“先有些被压迫的民众在穷苦愤虑中找不到出路,然后飞将军似的来了一位‘革命者’——一位全知全能的‘理想的’先锋……人物一定是属于两个界限分明的对抗的阶级,没有中间层,也没有‘阶级的叛徒’”。这与鲁迅在回信中让沙汀避免把人物写成浪漫化的“突变式革命英雄”是一样的道理。

年8月出版的《中国文艺年鉴()》回顾年度的文学艺术,在其中提到浪漫主义衰落、现实主义崛起,尤其是“左翼”作家在靠近现实主义。遗憾的是,他们多是年轻的新作家,“大部分都还幼稚”,不过年鉴认为例外是有的,那就是沙汀,认为他“在描写一个复杂而错综的场面上有他的特殊能力,虽然他的表现法也许失之晦涩”。

03

重新进入农村

然而,茅盾在书评中也指出,《法律外的航线》中收录的有一篇小说依然有“公式”的影子。小说叫《码头上》,写的是流浪无家的孩子。茅盾赞扬了沙汀能

1
查看完整版本: 沙汀抛弃公式,回归生活新京报书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