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鲁迅眼中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为大地立传
TUhjnbcbe - 2024/10/2 15:39:00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

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她二十多岁就以《生死场》扬名,是鲁迅先生口中“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她从冰雪极北的哈尔滨离家出走,最后辗转走到南方的香港,遗憾而终;

她那短暂却复杂艰辛的生命,像是穿越生死场的艰难跋涉……

她,就是一身才华、却一生飘零的作家萧红。

·01·

年,萧红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的地主家里。

她原名“张秀环”,后来长辈又将其改名为“张乃莹”(又作张迺莹)。

九岁时,萧红的母亲去世,父亲很快续弦。

在萧红看来,冷漠疏离的父亲暴戾恣睢,偶然打碎了一只杯子,他就要骂到使人发抖的程度

萧红与生母姜玉兰合影

她曾回忆道:“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于无情。”

幸好,萧红还有一个疼爱她的祖父。每当父亲打了她,她就躲到祖父房里——“父亲打了我的时候,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着窗子,从黄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象白棉花一样飘着;而暖炉上水壶的盖子,则象伴奏的乐器似的振动着。”

祖父会把双手放在她肩上,而后又放在她的头上,柔声安慰她:“快快长大吧!长大就好了!”

童年时代的萧红

萧红总是和祖父一起到院子里的后花园中玩耍。这个后花园,给年幼的萧红留下了少有的温暖回忆,在她后来写成的《呼兰河传》里有所提及,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矮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02·

14岁时,萧红由父亲做主,许配给省防军第一路帮统汪廷兰的次子汪恩甲。

倔强的萧红不肯听从父亲,她要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追寻真正的爱情。

年,19岁的萧红私自跟随在北平读书、已有家室的表哥陆哲舜,来到北平的女师大附中读书。

两个没有经济来源的青年学生,在双方家庭都不给予经济支持的情况下,生活十分窘迫,逐渐无以为继,求学之路举步维艰。

年,在现实的重压下,他们各自回到自己家里。

迎接萧红的,是父亲的暴怒和软禁,在父权的压迫下,萧红不得不暂时低头,答应了同汪家的婚事,却趁着置办嫁妆之际,再次出逃。

随着天气日渐转冷,在哈尔滨流浪月余的萧红,为了不至冻毙街头,走投无路中找到汪恩甲接济。

影视剧中汪恩甲形象

但汪家已对萧红的多次出走深恶痛绝。年春节,汪家知道儿子与萧红在一起后,断绝了对儿子的经济资助,汪恩甲的哥哥更是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

最后,汪恩甲交不起租费,向家庭妥协,将已经怀孕的萧红留在了东兴顺旅馆,自己一走了之。

·03·

为免于生产后被卖到妓院里的厄运,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救,萧军、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

这时,21岁的萧红打动26岁萧军的,是她充满苦楚与悲酸的一首小诗:“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呵,春天来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着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

这次相遇被萧军写进了小说《烛心》——

刚开始的那个印象,真是毫无美丽可言,任何一个男人都不会爱上这样一个女人的。可是自从他看了这几个作品以后,他马上就觉得他眼前这个女人变得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女人都美丽。而且他马上自己就下了决心了,无论如何,我花多大的牺牲,我都要拯救这个有才华的女子。

年8月,怀孕的萧红与萧军在道里公

年8月,松花江决堤,使哈尔滨市区受淹长达一个月。趁着旅馆的人逃难,萧军将萧红救出。

随后,医院待产,因无钱交住院费,萧军用刀子逼着医生救人。因无力抚养,孩子生下之后随即被送人。

出院后,萧红、萧军过起了一段“没有青春,只有饥饿,只有贫困”的生活:

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交付了房租,便囊空如洗,再没有多余的钱租被褥;在哈尔滨滴水成冰的冬天,他们用脸盆喝过水,整天就一起啃一块干粮。

萧军与萧红在哈尔滨商市街

食不果腹,三餐不继,“活着”成了最大的问题。饥寒交迫的两个人,互相取暖,他们性格上的、三观中的诸多矛盾,也都被暂时掩盖起来。

直到萧军找到家教的工作,两个人的手头才宽裕一些。

·04·

在萧军的影响下,萧红开始在《国际协报》副刊发表文章。年,她以“悄吟”为笔名,写出第一篇小说《弃儿》。

这篇小说发表以后,她陆续发表了很多小说和散文,从此踏上文学征程。

年11月初,“二萧”前往上海,结识了鲁迅先生。

在萧红的文学路途上,鲁迅可谓导师和伯乐。正是鲁迅的发现和提携,才有了萧红与萧军二人在文坛上的崛起和发展。

在日本女子大学文学系教授平石淑子看来,与鲁迅结识的那段日子,是萧红人生中最为灿烂的时刻。

“每次收到鲁迅来信,他们(萧红与萧军)便把信带着,花六个铜板买两包花生米,一面共同读着信,一面慢慢散着步,吃着花生米。这就是他们当时穷困生活中唯一的乐趣。”

不久,她第一次以“萧红”为笔名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在上海出版。鲁迅亲自为萧红的《生死场》把关、修改,并写了序,还请来作家胡风写跋。

小说《生死场》

在《生死场》的序言中,鲁迅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作家阎连科认为,在萧红的《生死场》中,充满着鲁迅的《药》《祝福》和《故乡》的物事、场景和气息。《生死场》就是鲁迅这些小说精神的合体。其中病中的月英和华老栓、小栓及祥林嫂,他们血液的脉管,几乎是相通相连,同源同根。而愚昧至极的月英的丈夫,又多有华老栓的魂灵。

许广平曾说:在那个时代,饥寒和贫穷谁不晓得呢?可没有人能像萧红那样,写得这么触目惊心。

《生死场》中,萧红这样描述月英的死:月英的棺材抬着横过荒山而奔着去埋葬,葬在荒山下。死人死了!活人计算着怎样活下去。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

鲁迅非常欣赏萧红的文学才华,曾多次向国内外同行推荐她的作品。

年,美国记者斯诺访问鲁迅,当她问及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左翼作家有哪些时,鲁迅列举了茅盾、丁玲、张天翼、田军(萧军)等人,又说:“田军的妻子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有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就这样,凭借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和强烈反响的《生死场》,萧红的声名一下子超过了萧军。

·05·

萧红在文学上有了广阔新天地,但“二萧”之间的裂痕不断加剧。

萧军的暧昧之事不断传到萧红的耳朵里,导致他们的冲突不断,性格暴躁的萧军甚至还对萧红拳脚相加。

年7月,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萧红只身东渡日本“疗伤”。

在此期间,她昼夜不息,写出了《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家族以外的人》《砂粒》等诸多作品。

年11月19日,萧红在日本给萧军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说:

“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这真是黄金时代,但又是多么寂寞的黄金时代呀!别人的黄金时代是舒展着翅膀过的,而我的黄金时代,是在笼子过的……”

尽管萧红把这段时间称为“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痛苦加诸一身,其中既有萧军对她感情的背叛,还有她爱戴的人生导师鲁迅的逝世。(在众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被公认是写得最为生动感人的。)

年,许广平、萧红、萧军、周海婴于

年,许广平、萧红、萧军、周海婴于鲁迅墓前合影

离开日本回国后,“二萧”的裂痕又成沟堑,各走各路便成必然。萧军晚年时坦承,当初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她单纯、淳厚、倔犟,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

晚年的萧军

“二萧”在年4月初公开分手,但此时萧红已怀上了萧军的孩子。

·06·

和萧军分手后,萧红嫁给了作家端木蕻良。

端木身材瘦高,说话和声细语,文质彬彬,与萧军的粗犷、豪放、野气形成鲜明对比。此前,在很多作家争论问题时,端木一般都站在萧红一边。

尤其让萧红感到欣慰的是端木“不只是尊敬她,而且大胆地赞美她的作品超过了萧军的成就”。

端木蕻良

年4月,主持婚礼的胡风提议新人谈恋爱经过,萧红坦言:

“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这种状况的人,还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却做了牺牲,就这一点我就感到十分满足了。”

两人婚后不久,日军轰炸武汉,他们打算逃向重庆,但是只买到了一张船票。

最后,端木拿着船票,一个人前往重庆,留下挺着大肚子的萧红。她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

其后萧红历经磨难到达重庆。年年底,萧红在白朗家生下一子,产后第四天,孩子即夭亡。

年,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

·07·

战火纷飞中,萧红将苦楚倾泻在笔端,以个人之苦反映社会之悲。

从年1月到年6月,在香港逼仄破旧的陋屋中,在贫病交迫里,她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一生中最为成熟的作品:《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她仿佛早已预知时日无多,要拼尽全力,发出最后又是最灿烂的光芒。”

其中,《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后期的代表作。

茅盾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评论家夏志清说过:“《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年1月12日,久被宿疾困扰的萧红,渐感不支,求医心切的她被庸医误诊为喉癌而动了手术,术后的萧红不能饮食,无法说话,痛苦不堪。

1月18日,病情急遽恶化的萧红被端木蕻良和骆医院。

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生命尽头,自感时日不多的萧红曾在一张纸片上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死后,她的一半骨灰埋在浅水湾,而另一半,则被端木蕻良买了一个花瓶,埋在西环半山的圣士提反女子中学里。年,萧红的骨灰被迁葬于广州的银河公墓。萧红一生飘零,至死都未再回故乡。

萧红浅水湾墓

在《呼兰河传》里,她写道:“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时自古也是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

这对那些挣扎于时代和命运最底层,最终又被悄无声息地毁灭的人们的喟叹,仿佛也是她短促而坎坷一生的写照。

·08·

她曾说过:“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我不能决定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

她将自己遭受的一切痛苦和不幸,归结为“我是一个女人”。

她追求爱,渴望被爱,但最后,她一次次铩羽而归,就像那个逐日的夸父,直至绝倒于途中。

她死于时代,死于际遇,死于庸医,也死于自己对生命,对自由,对爱的渴望。

“她从呼兰逃出来,到死都没有找到自己的屋子,一直住在不同的旅馆里。中国少了一个家庭妇女或姨太太,多了一个流浪者,一个对自由的追逐者,一个在文学上做出独创性的作家。”学者林贤治曾这样评价。

萧红一生坎坷,文学创作历程不足十年,但她在烽火连天、颠沛流离的生活里,克服了情感的伤痛、贫饥和病痛的困扰,创作了九十多万字的作品,为中国文坛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和《马伯乐》等一系列名篇,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林贤治说道:“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我以为是唯一的。”

批评家张莉曾言:“为什么这位女作家如此让人念念不忘?固然与她传奇而短命的一生有关,但终究还是因为她的文字,因为她文字里潜藏着的天赋、勇气、胆识和才华,因为她的写作本身闪耀钻石般的光泽,于是,在她去世四十年后、五十年后、七十年后,人们还是要忍不住大张旗鼓地去谈论她,阅读她。”除此之外,她还曾提议,“与那些优秀的民国文艺女性最好的相逢——是回到她们的专业领域,是去往她们的文学世界,是与她们进行精神对话。”

萧红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站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钱理群曾呼吁大家去读萧红的作品:“萧红是一个心灵非常纯洁的作家,你去看《呼兰河传》,那些文字是多么美好。”

萧红曾对骆宾基说过一句话:“也许,每个人都是隐姓埋名的人,他们的真面目都不知道。我在想,我写的那些东西,以后还会不会有人看,但是我知道,我的绯闻,将会永远流传。”

那么,你如何看待萧红的一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鲁迅眼中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为大地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