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拉萨3月10日电(记者王沁鸥、陈尚才)3月8日,北京。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上,20名委员获奖,19人上台领奖。
只有一个人,没有到场。
他就是被誉为“青稞博士”的尼玛扎西委员。
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下乡调研途中,一场车祸夺去了尼玛扎西55岁的生命。
生前,他是我国知名的青稞研究专家,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理学博士,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他也是西藏农民的儿子,把一生献给了农业、农村、农民。
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这是尼玛扎西委员在发言。新华社记者燕雁摄
尼玛扎西出生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年从西北农业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就职于西藏自治区农科院。
自此之后,他带领团队在高原青稞研究领域取得诸多突破,建立了首个青稞核心种质库,并构建了全球首个青稞全基因图谱,于全球首次揭示了青稞起源与进化。
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藏青”——这是历经19年,他和团队科研育成的青稞新品种,平均亩产公斤。至今,“藏青”是青稞生产史上唯一年示范推广超万亩以上的品种。
尼玛扎西(前右二)在“藏青”示范田里介绍这一新品种。新华社发
作为与尼玛扎西相识近30年的老友,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教授图登克珠清楚地记得,尼玛扎西去世后一个多月,他到日喀则农区调研,农民们总是在田间地头对他提起:“尼玛扎西博士走了,太可惜了,太可惜了!”
“他给我的印象,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金嘎村达娃顿珠说,当年,村里几个种粮大户试种“藏青”后出苗缓慢,到镇政府门口讨说法。尼玛扎西就带着农民到农田里,用手刨开土地,刨到手指脱皮,让农民看已经发了芽的种。晚上,他又给全镇农民开会,解释出苗晚的缘由。
“若一个星期后青稞还没出苗,今年大家的损失我来负责!”尼玛扎西做承诺时的音容,至今还停留在达娃顿珠的记忆里。
这是尼玛扎西(左一)在了解青稞种植情况。(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他把农民当亲人,农民把他当宝贝。”图登克珠说,自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尼玛扎西的每件提案和每次发言,都与青稞增产、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农牧业科技人员培养有关;每件提案,他都会咨询参会委员的建议;他办公室的大门,随时向基层干部、科研人员敞开……
“对农民的事,他总是慎之又慎。”图登克珠说,“在他心里,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是神圣的,是需要担当的。他来到这个会场,就是为了能把西藏农牧民的心声传出去。”
这是尼玛扎西老家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扎唐镇杂玉村(年10月1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我的家乡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很低。我小时候就一心想着让青稞长好。”生前,他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
他实现了自己许下的诺言。如今,西藏青稞总产量已突破80万吨、粮食总产量突破万吨。他带领团队已选育并审定“藏青”“冬青18号”等一大批高产、优质、多抗型新品种,常年占西藏青稞种植面积的50%以上,累计在青藏高原推广万亩。经中国农科院效益测评,其社会经济效益达27亿元。
围绕西藏农牧业增产增效和脱贫攻坚的技术需求,尼玛扎西和团队大力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了青稞增产、牦牛育肥、奶牛饲养、绒山羊扩繁、高原渔业、果树栽培、食用菌生产等方面的实用技术40多项,建立农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2个。
他所期待的高原乡村振兴,也在擘画蓝图:随着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西藏自治区提出,优先发展农牧业农牧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牧业农牧区现代化。
这是尼玛扎西(左一)在试验田内介绍青稞品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在藏族人民心中,青稞被誉为“长在天上的作物”,藏族民歌有云:“人间有了青稞粮,日子过得真甜美。”“从此感谢云雀鸟,万众珍爱青稞粒。”
尼玛扎西如传说中的云雀,衔来一粒种子,一枚阳光。最后将自己化作一粒种子,回归大地。
而他培育的无数青稞种子,已在雪域高原山山水水间生根发芽。
又一年,高原的青稞埋进土壤,而“青稞博士”却永远地走了。
但他却把成果留在了青藏高原,也将自己留在了农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