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壁画长廊中的白公鸡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卓卓
年是中国农历丁酉年,民间俗称鸡年,作为一种常见的家禽,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少趣谈,也成为藏文化中的一大特色。
西藏山南市境内的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据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次旦扎西介绍,桑耶寺的壁画主要是宗教题材,唯独有一幅白公鸡的壁画。
关于这只白公鸡,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修建桑耶寺期间,每天清晨都有一只白公鸡按时叫鸣,当时建寺的6万名乌拉(支差者)听到鸡鸣后,便起床上工。还有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有一次桑耶寺夜里发生大火,白公鸡鸣叫把僧人叫醒救火,才让桑耶寺免于火灾。也许是为了感念白公鸡的恩德,僧人们便把这只白公鸡绘在桑耶寺乌孜大殿外围转经回廊的壁画上。
原西藏文联学者叶玉林称,相传这只白公鸡是护法神的化身,它一鸣叫,黑暗逃遁,邪气全消,光明降临。因为桑耶寺有了这只神鸡,一段时间里,附近村里的居民在公鸡变老时,既不宰杀,也不放归山林,而是全送进桑耶寺里。
桑耶寺白公鸡之所以名声大,和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情歌不无关系。仓央嘉措情歌中写道:桑耶寺的白公鸡呵,请你慢点儿啼鸣。我和情人的絮语,似乎才刚刚开始。
鸡文化在西藏寺院里的体现还不止桑耶寺。位于拉萨北郊的扎基寺,被很多人视为财神庙。这个寺庙的护法神“扎基拉姆”,面目乌黑,怒目圆睁,张着血盆大口,舌头伸得长长的,手像鸡爪子一样,所以又被称为“鸡爪神”。据传“鸡爪神”喜欢喝白酒,所以到扎基寺朝佛的人,往往会带上一瓶白酒。
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学者丹增尼玛说,鸡在西藏文学故事中也有体现。藏族寓言《猴鸟的故事》中写道:我的名字叫家禽大公鸡,虽然没有高飞的好本领,但是来往在地面上,喔喔高唱也称得上英雄。我名列百鸟行列里,百鸟怎样飞翔也知情;扭扭哒哒混在家畜里,四脚兽的走法也看得明。故事刻画出一只家禽大公鸡的形象,它与人类鸟兽关系最密切,充当鸟兽争端的和平使者。
总之,鸡在藏文化中代表一种积极向上的形象。西藏有谚语说,“做人要有公鸡上架的姿势,不要学猫走下坡路的样子”,意思是说做人要积极向上,为人道德各方面要犹如公鸡上架一样往上爬,不断提高,而不能像猫走下坡路那样,道德修养走向滑坡。
藏历新年在西藏各地也不尽相同。日喀则一带多是藏历十二月初一过新年。传统意义上,日喀则新年当天,听到第一声鸡叫后,家中的女主人就立即起床做“羌昆”(一种青稞酒、奶渣、人参果熬制的美食),迎接新年的第一天。
由于鸡叫得早,所以过去西藏谚语中说:“农奴主希望鸡叫得早,农奴希望鸡叫得晚”。因为农奴主希望农奴早点起来干活,而农奴则反之。
当然,鸡在西藏文化里也有不好的一面。次旦扎西说,藏语中常用白朗母鸡形容一个人吃里扒外。白朗是西藏日喀则市下属的一个县。“因为白朗鸡吃在自家,却把蛋下在别人家。”
西藏人也常常用鸡来形容一个人嘴巴不紧,喜欢告密。也许是因为鸡太聪明了,它总是先知道情人的秘密,早早地发出警号。
在西藏林芝,当地的珞巴族有“杀鸡取肝”占卜的习俗。珞巴人无论出门远行、进山狩猎,还是婚丧嫁娶、消灾等都要事先杀鸡占卜。
另据民俗学家冀文正介绍,林芝墨脱一带的人会喝一种被称为鸡爪谷的*酒。这种酒是用一种外形酷似鸡爪的谷类酿制而成。而一些地方的珞巴人在选择宅基地时,会在预选的地基下竖立三根木棍,顶端放一个鸡蛋,蛋上端扎个小孔,用松树柴烧。若流出蛋白,就不吉祥,否则,就是好宅地。还有一些部落杀鸡取肝选择地基,如果肝纹又细又清晰,就是好房址,否则,就要另选。
鸡不仅在西藏文化中留下了诸多印记,如今也是不少西藏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
(转自:最心灵《瞭望》新闻周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