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发路上
1.1第一天
自伟大领袖毛主席第六次接见全国来京革命师生,大串联掀起了新高潮。我校很多班都有人出去串联了。年11月8日,我们班(太原一中初91班)一行15人组成了“永继红战斗队”出发了,打算去延安、重庆、北京。
天刚蒙蒙亮,我们从大营盘太原长途汽车站出发,今天先到*渡。卡车走出市区,上了晋祠公路。天凉了,公路两侧树木上枯*的枝叶散落地飘在地上,汽车经过掀起的风力,又把它们吹到路边的排水沟里,使排水沟里的树叶越积越多。10点多到达汾阳车站,再行入离石县境。爬过一座座山峰,下午4、5点后到达*渡,汽车径直驶向*河岸边。这是我们头一次见到*河。浑*的河水汹涌澎湃,从上游直泻而下,冲击、拍打着河的两岸,发出咆哮的震耳欲聋的声音。河面足有近百十米宽。早有专门为串联师生渡河的大舢板船,扎着松枝搭成的彩门,迎接着大家的到来。船向我们驶来。船梆一米多高,船身五米多长,一次载运余人。我们上了船舱,船首站着一位50多岁,低个子,面容瘦削,脸上刻满了皱纹,精力充沛的一位老艄公。后面是八个摇撸的。只见老艄公竹杆一点,船就离开了岸。船工们喊着号子,摇着船撸,顺着奔腾的河水,斜着向对岸驶去。船到河流中心处,河水离船面只有20多公分,触手可及*河之水。船身剧烈摇幌,让人心里“嘭嘭”直跳。奔腾的*河水打着一个个的漩窝,急速而下。哗啦啦的响声不绝于耳。老艄公的脸色蹦的紧紧的,不让人说一句话。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指挥船工摇撸,行程约一里多地,5分钟后,我们平安地上了对岸,刚才紧张的心情放了下来,愉快地踏上了陕西吴堡县。找到县车站的接待室,安排住进车站的士窑洞里。天黒了下来,听着*河浪涛拍岸的声响,我们度过了大串联的第一个夜晚。
1.2第二天
清晨,我们打着旗帜,排着队伍,背着行装,踏上了征途。一路兴高彩烈,看着陕北农民特有的装束和路边风景。离开*河,走上公路。处处可见串联队伍的标语,“加油,再赶二十里,越过xx口”,“红卫兵不怕远征难”。中午时分,太阳火热,走的出了汗,开始觉得累了,背包也沉了。有几个女生掉了队。遇到上大坡,我们就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使劲就上来了。路上碰到武汉海运学院的学生,他们去了延安,现在已经走了多半个月了。我们路过一个村庄,讨碗水喝,就又赶路。一路上看见了*土高原特有的地貌,沟壑梁峁,土柱直立。太阳快落山时,我们走到一个叫做“新民镇”的小镇。接待站把我们分别安排在老乡们的家里。我和另一个同学住进一个生产队饲养员的家。漆黑的墙壁,老掉牙的挂钟,字码都看不清了。墙上贴着毛主席的肖像。老人花白的头发,半猫着腰,不时的咳嗽几声,生火烧水,热情地招呼我们。他说,当年他是一名赤卫队员,打过游击,到过延安,见过毛主席、周总理。我们心里由然地涌起一种遵重的情感,顿时感到屋子里充满了温暖。说了一会儿,有人叫他,他嘱咐我们,盖好被子别着凉,就出门了。当天在这里休息,约好半夜出发。睡至后半夜2.30,我们向老人辞行,乘着夜色继续出发前行。晚风吹来,习习生凉。路旁草丛中秋虫奏鸣,小溪发出淙淙声响,四周一片寂静,我们借着月光赶路。越走越困,实在走不动了,顺势斜躺在公路边的山坡上,打起盹来。不时就有汽车从我们身边的公路上一闪而过,夹着一股风力荡起尘土,飘落在空中,也落到我们身上。也真感到这样躺着很不安全,可是深更半夜哪有待的地方呢?恰好一个同学忽见远处有一房屋,透着亮光,我们赶忙走过去,这是放羊社员的住处,屋里两人,一席土坑,两个长凳。我们挤在坑上,顿时感觉暖和了许多。天亮前行,约走数里,来到一个村庄,生产队长接待了我们,这个村子专门安排接待串联师生,烧水,还加点糖精。喝起来有那么一丝丝的甜。这位队长是一名陕北红*战士,南征北战,在攻打太原城小南门的战斗中负了重伤,右胳膊残废了,身上有大小十四处伤,他让我们看了他的伤疤。同学们深受感动。临走时他给我们一根木棍,说,当年中央红*来时都拄着木棍,你们也要有,拄着它,想想老红*,去接好他们的班。在“向苏区人民学习、致敬”的口号声中,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热情的乡亲们。午后4点多时分,我们到了绥德无定河,跨上十九孔大石桥,来到绥德城内,找到绥德县中学,办了车票,明天乘车去延安。徒步行走了百十来里路,得到一点锻炼。几十年后,在看到主席的摄影师杜修贤的回忆录中,毛主席与他见面的第一次谈话,主席知他是米脂人后,给他念了一段当地的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接着说,“可惜啦,你是个汉子。”一下使他紧张的神情,松弛了下来,开始了愉快的谈话。从这个故事里,我才知道我们去过的绥德,这里的男子汉才是最为出彩的。绥德过了一夜,10号座上卡车,向延安进发。汽车快速地奔驰,翻山越岭,忽而减速,忽而加大油门,冲上山坡,至下午较晚时刻,到了延安。接待站安排我们在延师附小。放下行李,走向街头,到处是串联师生。我们在延安新华书店买了“十六条手册”,盖了延安纪念章。最后来到延安革命剧院,参加了一个串联师生晚会,听了延安地委工作人员对延安的介绍,一位老红*讲的长征故事,看了“南泥湾”、“中国工农红*生活片断”两个纪录片,印象深刻。
2延安参观
2.1.延安革命纪念馆和风凰山麓
现在回忆书写对延安的参观,恐怕已经不是什么很特殊的事了。如今“红色旅游”可能很多同学已经去过这里。随着改革开放,延安也发生了天翻地覆今非昔比的大变化,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但在那时能够去趟延安,对于我们可认为是一种奢望,当时无论交通、经济条件都是很难的。之所以激发起我们对延安的向往,是因为我们中学的《地理》(年版)课本中,介绍陕西省的地理,课文中专门有一段“革命圣地--延安”的介绍,并附一幅黒白图像“延安宝塔山、延河大桥及城区”的全景照,这成为我们埋藏在心底久久的愿望,“如果有机会能去延安看看有多好啊!”。现在串联,有机会能去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延安。
当今时代,*史、革命史资料,影视作品甚多,互联网随时可看,很多有关“延安的历史”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受当时条件所限,宣传很不广泛,人们对于延安知之甚少,而这篇回忆录是把我们所见到的“年时的延安”,作个简单直观的介绍,这也是那个时代很多同学的向往,所以会有那么多师生不辞辛苦,乘卡车、以至徒步前来,“崇尚革命历史,参观革命旧址”是那时师生们的最大和最美好的愿望。
2..2纪念馆第一馆。
11月12日是我们到达延安的第二天。天阴的黒沉沉的,一直下着毛毛细雨。延安城区的*土路泥泞不堪,十分难走。天明时我们冒雨上街,来到风凰山麓山脚下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网上查询年建新馆搬到王家坪)。院墙门口的两侧,悬挂着“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两块长形木牌。走进院内,顺着参观路线的标示,我们来到一座平房面前,这就是纪念馆。它由两馆组成。先进第一馆。馆门上挂着一块红棉布门帘,由于经常掀翻,布帘右下角已经变白。一进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大木板挂在墙上,上写“总说明书”和延安地图。屋正中有一用玻璃罩着的延安地形模型,宝塔山、延河、延安城区,历历在目,十分逼真。第一馆共分四个部分。分别叙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建立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的建设”的内容。馆内陈列有很多当年的实物,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的著名的“中央八一宣言”影印件。一幅红*长征途中书写的标语(原物):“打倒蒋介石,消灭日本*。工农商学兵,起来打日本。红*”;馆中展有延安*民大生产用过的铁锹、锄头、镰刀等农具,纺线车及自制生活用品;八路*三五九旅南泥湾垦荒种地收获的庄家,麦子、玉米、谷粒等果实。还展有许多兵器,三八步枪,机关炮,石雷、土地雷等,更有喻意八路*“小米加步枪”的展物:“一枝钢枪和一束干粮袋”放置在一起,被珍藏在展览馆中。这一馆最后展出了一首陕北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词曲。当时我们很少听到和看到这首歌曲,于是我把它全文抄了下来。
2.3纪念馆第二馆
进入第二馆。从第五部分至第十部分。叙述了“举办干部学校,培养革命干部;整风运动;*的七大;反对蒋介石挑动内战的斗争;转战陕北;最后是“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十三年的理论著作”总结。从馆中的展览,可看到当年延安逐步成为抗战的“革命圣地”,有很多青年学生、国际华侨克服千难万险,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延安,仅年5月~8月,经武汉、西安、兰州八路*办事处、湖南、广东通讯社、陕公祠学会西安分会等单位介绍,就有从四川、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省的人到达延安,其中男占70%,女占30%。在这个馆里我们看到了“抗日**大学招生广告”。于是我全文抄录。(原广告为竖排)内容为:
【一、宗旨:本校直属於抗日人民红*中央*事委员会以训练抗日救国**领导人才为宗旨。二、资格:凡有志献身於民族解放事业具有高小毕业或同等文化程度身体强健无嗜好及暗疾者均可投考。三、年令:十八岁以上二十八岁以下。四、报名日期:一月二十五日起二月二十五日止。五、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