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中国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从年国家文物局创设主场城市活动机制以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国家文物局都选取一座城市举办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今年的东道主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本源声音博物馆一直在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坚定地走着,通过“行走的声音”这一本源音乐创新计划,寻找、拜访、采录传承人。我们决定借今天的机会,整理和回顾一下过去。从年本源声音博物馆成立至今,我们已经走过了河西走廊、唐蕃古道、青海道这3条古代人文经典路线;拜访采风的非遗传承人、民间音乐人及团体,共计位。年,从北京出发,穿过甘肃兰州—武威—张掖—永昌—嘉峪关—酒泉—敦煌—甘肃和*,行程近公里……年,第二次出发,北京—青海西宁—玉树—西藏类乌齐—波密—鲁朗—林芝—朗县—波密多吉乡—拉萨—江孜—萨嘎—阿里普兰—科迦村—西德村—冈仁波齐—阿里扎达—香孜村—昂仁县—日吾齐—拉孜镇—定日县—南木林县—土布加乡—白朗县—那曲县—青海德令哈—民和—互助,行程近公里…..年,第三次出发,北京—青海西宁—贵德县—贵德县—同仁县—刚察县—都兰县—德令哈市—乌兰县—德令哈市—诺木洪乡—格尔木市—曲麻莱县—结古镇—称多县—结古镇—玛多县—达日县—大武镇—甘德县—大武镇—西宁,行程近公里……在这个“庆典”的日子里,本源声音博物馆为大家介绍几位传承人。他们身上有着各不相同的特质,当你在某个与他们接触的瞬间,突然被这些特质击中,你会恍然发现,原来这些传承人离我们那么近,他们唱的就是我们的生活。或许会突破你从新闻和博物馆里了解到的传承人的想象……最美传承人——格桑卓玛这位“95后”小姐姐,年纪轻轻就已经成为了西藏日喀则市的拉孜堆谐非遗传承人,独特的气质让我们离开后也十分难忘。她是已故国家级拉孜堆谐传承人皮吉拉巴的女儿,老爷子把拉孜堆谐这一藏族传统歌舞带进了当地的校园,成为了当地孩子们的“课间操”,从小耳濡目染,让拉孜堆谐真正的传承了下去。最酷传承人——白玛曲珍奶奶是西藏林芝地区金东文成公主歌谣传承人,相传吐蕃时期,文成公主曾经来到金东乡,将歌本遗留当地,被族人捡到,自此,这个村子里的人就世世辈辈唱着文成公主歌本上的歌谣。我们见面时就被她雷厉风行的气质震住了,完全看不出来今年已经78岁了,听说还是当地的村支书。唱完歌就点支烟抽着,绝对能颠覆你对传承人奶奶的刻板印象。最憨厚传承人——达瓦欧珠达瓦欧珠是西藏白浪弹唱民间艺人,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珍贵的“憨直”劲儿。我们为了寻找一首传承至今的经典民间歌曲《朗萨姑娘》,通过朋友的介绍,找到了他。这首歌讲述了一个命运悲苦的藏族姑娘一心追寻信仰的故事,由这样一个憨厚耿直的人唱出来,能把歌曲里的虔诚最本能最真实的表现出来,很难不被那份不加修饰的纯粹打动。最当年传承人——国卫国卫老师是青海海西州德都蒙古长调传承人。从小学习长调,放牧时跟在父亲身后,听着父亲的歌声小声的唱。如今他48岁,正值声音状态最好的壮年。如今还保持着放牧的生活方式,我们有幸在他从小学唱的草原上采录到他最原汁原味的声音,他的蒙古包,还是德都蒙古长调传承基地,牧民主动把孩子送到这里,在老师从小学习唱歌的草原,继续传承着自己民族的歌声。最温情——格萨才仲和儿子罗卓雀吉尼玛走了很久的山路,才在山谷的一片夏季牧场找到这位已故“唱不完”格萨尔艺人昂仁的女儿格萨才仲。他们一家住在这个有溪水、牦牛、青草的清静自然的地方。帐篷暖*的灯光下,小小少年解开辫子,飒爽无畏,看着前方唱着,妈妈温柔地看着他轻轻的和,想当时,爷爷也曾经这样看着妈妈,就是这样暖暖地传递着,音韵起伏成为了家族的符号。客观条件限制,我们不能将这位传承人,一一向你讲述。但希望借这个特殊的日子,把那些或许被束之高阁的,拉近到你面前。其实他们就像有着“超能力”,也有着生动的小癖好的亲切长辈,有的甚至是和我们同辈。真正贴近了认识鲜活的他们,带着欣赏和尊敬,和他们平等的站在一起,或许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日子的意义,理解“非遗传承”的意义。每一趟路程,我们都被这些可爱的传承人感动,位传承人,每一位都是生动立体的有故事的人,他们的事迹都值得被记录。同时,每一趟旅程,都有不同的团体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加入我们;我们也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鼓励,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默默地,与我们一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