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该如何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115/4558568.html人,最大的长处就是适应能力极强,无论什么样的环境都能随遇而安。
去年七月,我们从生活了几十年的齐鲁大地走上遥远的青藏高原,开始为期三年的援藏生涯。
当初很多人关心、家里人揪心、自己也担心的就是,从内陆平原到世界之巅,将近四千米的海拔差,身体能受得了吗?自己能适应吗?
进藏后,尽管高反严重,适应过程非常艰难,但不管怎样,经过一年半的摸爬滚打,我们终于挺过来了,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经受住了艰苦环境的考验,在日喀则站稳了脚跟。
虽然到现在我们也不能像藏族同胞一样在高原上游刃有余、奔跑自如,但是比起最初进藏的自己,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基本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哪怕是面对缺氧状态下的憋闷和窒息感,也变得习以为常、波浪不惊。
老话说得对,人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只要不致威胁生命,无论多么艰苦的环境,我们都能忍受和适应。
伴随着逐步适应,一些习惯也渐渐养成,习惯了慢慢走路、慢慢说话,习惯了肚子每天都胀得鼓鼓的,习惯了频频排气,习惯了在公寓里戴着鼻吸管吸着氧伴着湿化瓶咕噜咕噜的水声睡觉、背后拖着两三米长的氧气管干活,也习惯了在单位没有供氧设备的环境下工作,最好的办法就是坐在那里少说话甚或不说话,除非迫不得已,也是有话快说,能短则短,尽量减少氧气消耗。
因为我们每个人夜间都戴着氧气管睡觉的缘故,第二天早上起来,每个人的脸上必定有两道深深的勒痕,起初彼此相互看了,感觉还有些滑稽和可笑,但久而久之,就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拖着氧气管干活的时候更有意思,就跟背后拖着条长长的辫子或尾巴一样,只要在它的长度范围之内,可以随意拖着它走来走去,但绝不能超越它的长度一分一毫,若是无意间要越“雷池”一步,它会立即绷得紧紧的,将你的头高高拽起,那一刻,感觉自己就像是戴了嚼子的牲口,嚼子一勒,寸步难行,比牲口还要听话。要想继续前进,只有一个办法,摘掉鼻吸管,暂时不吸。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万万没有想到,回到熟悉的内地,回到温暖的家中,反倒不适应、不习惯了。
首先,已经适应低压环境的身体对正常气压不适应,回内地的头几天里浑身被挤压得就像散了架似的,说不出的酸痛与疲惫。
再就是醉氧。以前只体会过醉酒的滋味,没想到长时间处于缺氧环境下的身体突然回到氧含量正常的环境里,竟然也会醉,起初的几天每天都昏昏沉沉,极易入睡,睡起来长时间不醒,似乎怎么睡都睡不够,思维变得更加迟钝。前几天,刚刚回到内地,正昏睡中的我先后接到两个电话,当时勉强应声,却对两个人说的话、问的事反应不过来,答非所问,整个人跟傻了一样。
伴着不适应,在高原养成的习惯突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很不习惯。最最明显的就是,每天上床躺下之后,我的下意识动作就是把手伸向床头柜,想摸氧气管吸氧。好几次把手伸出去摸个空才恍然想起,这是在内地,非但无须吸氧,还醉氧呐!这是在家里,家里从来就没有供氧设备,哪里来的氧气管呢?
清醒归清醒,可是感觉很不习惯,很不得劲,心里空落落的,像是少了一件十分称手的东西,对睡眠形成极大的干扰,和队友们交流,他们的经历与感受普遍和我一样,还有的队友说,听不见供氧设备上湿气瓶的咕噜声,都感觉心里不踏实。
照理说,高原上我们最大的烦恼和困扰就是失眠,有的队友失眠严重到每晚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而我失眠严重的那段时间,常常睁着眼睛到凌晨五六点钟,而后昏昏沉沉睡两三个小时再匆匆起床,而失眠的人是最怕风吹草动的,可是严酷的环境逼得我们已经适应了听着湿气瓶的咕噜声睡觉,因为那咕噜声意味着供氧设备运转正常,心里便有了一份安全感和踏实感。
毕竟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戴着氧气管、听着咕噜声睡觉,现在再换一个环境,哪怕是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环境,也不习惯、不适应!
没办法,我们只能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再次调整和适应。
想一想,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情,一个人就因为适应了陌生的环境,再回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熟悉环境里却要再适应。
不过,往往是我们刚刚适应了内地,又该回日喀则了,一切又得重新适应,尽管适应过程很短,但终究还是需要适应。
我们援藏人就是这样在平原与高原、常压与低压、富氧与缺氧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里来回揉搓、反复适应。
好在,我们每年回家的次数极其有限,在家待的时间也不长,一两次反复就够了,不用频繁适应。否则的话,人体被频频翻个儿烙大饼,还真搁不住这么折腾。
其实,我和我的队友们早在进藏之前就已经预想到、进藏后更加深刻感受到、意识到,高原环境必定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不可逆和无法预估的损伤,甚至会对我们的生命构成威胁,但是大家面对*的号召,依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援藏,没有别的,只因为我们是共产*员。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多少中华优秀儿女和共产*员,为着西藏这片神奇神秘神圣的土地和藏族同胞的解放与发展,投身这片茫茫雪域,爬冰卧雪,筚路蓝缕,甚至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那里?可是艰难困苦吓不倒共产*员和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援藏人无所畏惧,接力前行。
如今的西藏,早已今非昔比,相比那些前辈和先烈,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相比那些常年在藏工作的干部,我们短短的三年援藏期实在是少之又少;相比那些在海拔更高、环境更恶劣、条件更艰苦的地方坚守哨位、戍守边关的将士,我们的这点苦和累又算得了什么?
山东援建的白朗蔬菜大棚
每当看到我们山东援藏人援建的项目时,我都会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1.6万亩的白朗蔬菜种植基地、4万亩的南木林雅江北岸生态示范林......一个又一个奇迹在山东援藏人手中书写,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援藏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身为援藏人,就是要“跑好我们这一棒”,干出新业绩,跑出新成绩。经过一年半的努力,我们援建的单体投资最大的齐鲁高中正拔地而起、引资4.5亿元兴建的西藏自治区最大的光伏+储能综合示范项目已经并网发电、数以万计的藏族百姓在我们援藏医疗队员手中得到成功救治......
我们正在雪域高原留下属于我们这代援藏人的足迹,人生中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呢?
想想这些,所有的苦与累,都值了!
山东引资兴建的光伏+储能综合示范项目
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