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通渭文脉延续千年,走出三位院士 [复制链接]

1#
卡力孜然酊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40119/4329416.html
甘肃通渭,从这个县的名字来看,意思是“通向渭河”,因为通渭境内的牛谷河通向渭河,西周以前为羌族地盘,春秋时为襄戎地盘,战国时秦打败襄戎取名“平襄”,并在境内筑长城,汉武帝时赐名“天水”,没错,最早的天水就是通渭,那个“天河注水”的传说就是在通渭,可见当时通渭是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东汉时期,这里出现了一对影响中国诗歌的夫妻:秦嘉和徐淑。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秦嘉的《赠妇诗》是五言诗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高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这也开启了这座西北小城的千年文脉,再往后即使战乱年代,这里的老百姓始终以耕读传家,终于成了甘肃的“院士之乡”,中国的“书画之乡”。

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村

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失去了对于西域的控制,陇右也陷于吐蕃之手,好多史料都没有记载无法考证,宋代置“通渭堡”,“通渭”之名第一次出现了,那时通渭作为宋金战争的前沿阵地,也使得堡子这种既可以*用又可以民用的建筑开始遍布全境,通渭直到现在都有个“千堡之县”的称呼。元明清三代在境内设立东苑马寺,即马营,为*事重地,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逐步发展为甘肃明清四大名镇之一,清中后期自然灾害和战争破坏使通渭逐渐落后。

通渭农村

通渭位于陇中*土高原,地理学上的毫米等降水量线从这里穿过,然而蒸发量却能达到毫米,因此这里干旱少雨,然而千百年来形成的崇文重教的风气使这里的老百姓越发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民国初年,河南土匪白朗经陕西进入甘肃,沿途杀了不少人,到了通渭县城,看到教室里学生的桌椅整整齐齐,书本也井然有序,感叹地说:“这个县城小如斗,民贫可怜,学生还可以造就。”于是让队伍住在城外,还捐银两以作办学之用。

朴实的通渭农民

年,红*长征途经通渭县,在境内的榜罗镇的小学里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榜罗会议”,进一步会议分析了国内国际形势,进一步研究红*落脚点问题之后,正式决定并宣布改变俄界会议关于到邻近苏联边界的地方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这是长征途中继遵义会议之后第二次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之后县城文庙街小学举行了副排级以上干部会议,晚上在县城举办了联欢晚会,心情畅快的毛主席朗诵了他那首著名的《七律·长征》:

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遥远腾细浪,乌蒙磅硝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过后尽开颜。

通渭榜罗红*纪念馆

在艰苦的岁月里,通渭人始终没有忘记知识的力量。华家岭是通渭、定西、会宁、静宁四县最高的山,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座高峰,周围的四县都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然而人文的最高峰还是出在了通渭的华家岭,这就是第一个入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的华人杨子恒。他生活的时代是上世纪六、七年代,那时正是吃不饱,还连年大旱的年代,年杨子恒参加高考,后来他才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那一年考察定西地区后给他的家乡下了结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杨子恒不畏艰险,一路攀登,终于在分子进化、分子系统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分子进化和群体遗传学提供了最为便捷的科学工具,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著名的科学家。以杨子恒为代表,通渭县的科研人才济济,还有两位通渭籍院士:姚檀栋,中国冰芯研究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通渭三院士

通渭梯田风光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再穷,家里也要挂一幅中堂,墙上也要贴一幅字画,在通渭你只要谈字画,就不怕聊天没有话题,通渭县的书画产业已经带动了很多人脱贫致富,在通渭最有名的温泉附近开了书画村,来打造和提升通渭书画的知名度,贾平凹在考察了通渭的风土人情后,对于通渭人能在如此艰苦环境中,还能保持对于书画的热爱大为感动,深情地写下了《通渭人家》。

通渭秦嘉徐淑公园

从秦嘉徐淑夫妻诗人到《七律·长征》,从科研院士到书画之乡,究竟是什么孕育了通渭如此浓厚的文化之风?如今高铁已经将通渭和全国联系在一起,位于丝绸之路要道的通渭将重新绽放活力,欢迎大家来通渭泡温泉,赏书画。

今日拍品推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