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朗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鏖战拉龙山 [复制链接]

1#

测绘官兵在拉龙山作业。

满满一锅面条和一盆子菜,8名官兵转眼间就吃了个精光。有着1米82大个头的下士孙孝彬抹了抹嘴巴,又“咕咚咕咚”喝了一大碗面汤。他咧嘴一笑:“这是外业以来吃的最香的一顿饭!”此时,时钟已经指向凌晨1时35分。

大家吃完饭,有说有笑,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似乎浑然忘却了刚刚经历的那风雪交加的6个小时。

5月下旬的一天,驻扎在海拔米青藏高原腹地的驻鄂某基地三大队西藏野外测绘分队外业官兵吃过午饭,收拾仪器设备登车启程,向着20公里外、位于日喀则市白朗县的拉龙山疾驰而去。接连几天的雨雪天气,使得天空湛蓝如洗,天边的云朵轻盈而柔美,俨然弥散天际的洁白哈达。1个多月来,外业官兵们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吸着氧气翻山越岭,沐着风雪强涉险滩,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猛顽强的作风,在冰天雪地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老外业”高海荣腰椎疼痛已经好几天了,严重的时候一宿一宿地睡不着觉。可征服海拔米的拉龙山是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眼看着任务进入收尾阶段,他铆足了劲做最后冲刺。呼啸的寒风中,他熟练地操作仪器成百上千次地读取数据,一连几个小时顾不上片刻休息。两名20出头的战士孙孝彬和夏磊,扛着棱镜一会儿钻沟一会儿爬坡,不知疲倦地来回奔走。连日的风吹日晒使得脸庞白皙、帅气阳光的他们,变得皮肤黝黑,脸上写满了憔悴。

18时许,当他们向着拉龙山山顶冲锋时,意外发生了。车顺着车辙向点位奋力开进,没想到枯*的草地竟然一夜之间变成了沼泽,驾驶员范洪鑫意识到情况不妙,猛轰油门,试图冲过去,但最终四个轮胎还是被沼泽“吃”掉了一半而动弹不得。大家赶紧下车,又是搬石头,又是挖淤泥,浑身上下弄得满是污泥,但重达6吨多的“铁疙瘩”就像轰然倒下的将士一样一动不动,轮胎却越陷越深。

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不知何时已经“黑”下了脸,骤然而起的习习冷风夹杂着飞雪扑打在官兵脸上,冰冷而刺骨。高海荣当机立断:作业人员背上仪器徒步爬山作业,驾驶员范洪鑫则立即请求营地的车辆前来拖车救援。

在高海拔严重缺氧条件下徒步爬山作业,那种痛苦的味道不是谁都有机会品尝到的。在这种极端恶劣环境里生活久了,官兵们都有种特别的感受:不吃不觉得饿,不喝不觉得渴,不睡不觉得困。此刻的他们,心里头装的除了使命和责任,什么都没有。裹紧棉大衣、戴起面罩,拎着仪器喘着粗气,他们吃力地在杂草丛生的山坡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近10公里的山路硬是靠着他们的双脚爬完了。尽管如此,在到达山顶最后一个点位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他们只得借着手机手电筒的亮光,通过照射棱镜目标和目镜十字丝,在凛冽的寒风中拖着疲惫的身体完成了最后一组数据的观测。

官兵们收好仪器举目望去,黑压压的暮色笼罩着大地,空旷的山谷幽深而静谧,却始终没有发现一点亮光,他们意识到那台车还没有脱离困境。果然不出所料,当他们背着仪器和脚架跟头趔趄地走到山下时,才得知前来救援的车也陷在了沼泽里,驾驶员贾国龙正双脚泡在泥水里做最后的努力。

几个小时过去了,官兵们冒着风雪和零下的严寒在黑暗中苦苦等待,湿透的鞋子寒气逼人,整个小腿又酸又疼……终于,路上出现了忽隐忽现的亮光,一台重型大卡车前来救援了。凌晨0时15分,3台被困车辆陆续被拖了出来,此时,官兵们在凛冽的寒风中已经被困了5个多小时。

等肚子饿得呱呱叫的官兵们回到营地时已是凌晨1时多,营地驻扎的整个村庄黑压压一片。营地恰巧又断了米,唯一可以果腹的也就只有挂面了。高海东、范洪鑫、贾国龙3名驾驶员顾不上浑身疲惫,停好车就赶紧为大家炒菜、煮面。已经连续10几个小时没有吃饭没有喝水的8名官兵饿得前胸贴后背,他们狼吞虎咽地吃着,俨然在享用世界上最可口的美味。(马贺兵侯有为樊涛)

更多信息请浏览中国测绘新闻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