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鹿原中,“白狼”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符号。他曾在白鹿原附近频频出现,让人们闻之色变。白狼不仅害人,还吃人,是白鹿原上人们心理的巨大阴影。小说中的白灵,小时候即被白狼叼走过,但这位白小姐不仅能虎口脱生,还借此养成了她胆大如斗的性格,并走上了革命之路,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其实写的不是小说,而是历史。整部白鹿原,就是一部近代史的缩影,故此,书中的人物、事件,都有有所指的,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白狼”,也正是如此。
白狼其实并不是狼,而是人,就是历史上的“白狼军”。白狼军的头目叫做白朗,因为郎与狼谐音,所以白朗就被人称作白狼了。
白朗,河南宝丰人,出身于豫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清末,白朗在被当地地主欺负后,揭竿而起,纠集一帮佃农、刀客、匪徒,打劫了当地的县令,抢得了30条枪,隐匿于豫西的深山恶水中,走上了反抗政府之路。
很快,清政府倒台,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粉墨登场,白朗联合豫西地区的几股土匪武装,在豫西打家劫舍,过着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潇洒日子。其时天下大乱,北洋政府一开始无暇顾及白朗,白朗的匪军逐渐发展壮大,转战河南、湖北、陕西各地区,发展成一支多人的地方武装。
看到白朗逐渐壮大,革命党人黄兴亲自给白朗写信,号召他拥护革命,讨伐袁世凯。年,白朗匪军连续攻克商城、固始、六安等城池,公然打出了“讨伐袁世凯,拥护共和”的旗号,自称抚汉讨袁军大都督,与北洋政府公然对抗。
袁世凯大怒,免去河南督军张镇芳的职务,以段祺瑞代之,督北洋军王汝贤、范国璋、唐天喜各部,讨伐白朗。白朗打打乌合之众的地方部队还可以,要对付精锐的北洋军,那就是自讨苦吃了。
在北洋军的打击下,白朗被迫西迁,进入陕西。陕西都督张凤翙不敢怠慢,连忙派军征剿。白朗军最初进展不错,连续攻克了几个小县城。但白朗军本质上就是一伙流寇,无根据地,流动作战,后勤补给全靠劫掠,所以,他们的军纪非常败坏。
白朗军在陕西搞得生灵涂炭,所到之处,烧杀掳掠,自然就变成了过街老鼠。在陕西军民的打击下,白朗军节节败退,被迫流窜回豫西,结果再次遭到北洋军和驻扎在豫西的镇嵩军的迎头痛击。
当白朗军来到宝丰时,部下们人心思变,纷纷以回家探亲的名义逃离军队,这时候,纵是白狼万般凶顽,也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了。
年7月,白朗被镇嵩军张治公部包围于豫西一个叫三山寨的地方,弹尽粮绝后中枪而死,时年41岁。接到白朗战死的消息,袁世凯心中的石头才算落地。
白朗军在陕西时,烧杀掳掠,无恶不作,陕西当地人对其深恶痛绝。所以,那个时候,当地就流传着很多有关白狼军的传说。由于信息闭塞,事情传来传去就变了样。而凶恶的白朗匪军,在人们的众口相传下,传一次就变一个样,最终就变成了吃人的一群狼了。
不得不提的是彻底打垮白朗军的镇嵩军,镇嵩军,原本与白朗军一样,也是豫西地区的一支土匪武装。镇嵩军原来的首领叫做王天纵,是一位绿林众人。
王天纵虽然是绿林众人,但他却不是白朗那种恶人,王天纵劫富济贫,打抱不平,在豫西民众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人称“中州大侠”。辛亥革命时,在革命党人刘镇华的联络下,王天纵的队伍先是帮助陕西光复,继而又被河南都督赵倜招安,摇身一变成为了政府军,王天纵本人也被袁世凯调入京城,做了袁世凯身边的一名参议官。
镇嵩军虽然由匪入官,却依然匪性不改,这个在白鹿原中也有所体现。白鹿原中到原上盘剥民众,逼白嘉轩交粮食的军官刘瞎子,即是镇嵩军的头领刘镇华。
而白灵和鹿兆海在西安城中救死扶伤,协助“二虎将军”守城一幕,当时攻城的军队,正是刘镇华的镇嵩军。“二虎将军”即杨虎城和李云龙(李虎臣)。李云龙和杨虎城“二虎守长安”,也是民国历史上的著名历史事件,陈忠实老先生润物细无声的化入小说中,可谓是神来之笔了。
这就是白鹿原。每一件发生的事情,每一个人物,绝不是凭空捏造,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都有历史原型可查的。所以,我们要说,读懂了白鹿原,就是读懂了中国近代史,白鹿原,不愧是一部不朽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