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迦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地处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市中部、雅鲁藏布江南岸。东与日喀则市、白朗县接壤,南与定结、岗巴两县相连,西与拉孜、定日毗邻,北与谢通门隔江相望。县城距日喀则市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年)。截至年底,萨迦县总人口为人。
萨迦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境内最高峰海拔米。有冲曲河、夏布曲河等河流。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无霜期天左右,年均温5—6℃,年降水量—毫米左右。萨迦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县。中尼公路过境。
八角街位于古城拉萨的中心,是拉萨本来面目保留得最完整的街道。它是拉萨的宗教、经济、文化、民族手工艺乃至西藏的风土人情的集结地,也是旅行者到拉萨必去之地。八角街并非以街道形状定名,而是藏语“帕廓”的音译,意思是围绕大昭寺(建于七世纪中叶)的街道。
按西藏佛教徒的说法,以大昭寺为中心绕一周称为“转经”,以示对供奉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佛之朝拜。八角街还是藏传佛教信徒转经的最主要的线路,每天都有磕着三步等身长头的人来到这里。他们到大昭寺前朝拜佛祖,在光滑发亮的石块道上投下了一道道长长短短的影子。
甘丹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米的旺波日山上。旺波日山犹如一头卧伏的巨象,驮载着布满山坳、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出传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因地制宜,寺庙傍山而立,群楼重叠,巍峨壮观。它是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于年亲自筹建的,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
江孜县隶属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地处西藏南部,日喀则市东部、年楚河上游。江孜古堡(江孜宗堡):位于西藏江孜县城里,也叫江孜宗山古堡,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在过去的西藏是行*单位。现有江孜宗山抗英遗址。附近有著名的白居寺。
江孜建城已有多年,比日喀则稍早,由于地处萨迦、后藏经亚东通往锡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丰,因此成为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沟通前后藏的重要通衢,为西藏一大重镇。它位于前藏最西端,距离拉萨千米。年冬天,英国侵略*从亚东进犯江孜,遭到西藏*民的顽强抵抗。英*死伤惨重。
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是该地区最大的寺庙。明朝正统12年,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兴建。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加以扩建。
扎什伦布寺可与布达拉宫相媲美。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建筑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其他藏传佛教建筑如五当召。---
伍迪欢迎
??在西藏采访,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西藏的路:有的盘旋在高山峻岭间,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百丈深渊,险峻异常;有的穿行在戈壁荒滩上,颠簸难行,一路难见人迹;有的则要冲过道道河流,稍不留神,车子就会被湍急的河水冲走……行进在这样的路上,处处伴随着危险,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而,对于山东省第二批援藏干部来说,除了要凭着不怕危险的勇气去征服这些有形的险路外,他们还要开拓一条无形的、艰难曲折的人生之路,而这更多地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力量!
??50名山东援藏干部,用他们的忠诚、汗水和智慧,在雪域高原有形和无形的路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演绎着一个个关于路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
?????????艰辛之路
?
??年5月20日,来自山东济南、青岛、烟台、淄博、聊城、德州以及省直机关的50名援藏干部,肩负着省委、省*府和万齐鲁儿女的重托,飞越千山万水,踏上了西藏这片美丽的土地。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他们分别对口援助日喀则地区的白朗县、日喀则市、聂拉木县、昂仁县以及地直部门。
??尽管进藏前就对西藏的艰苦有了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一旦从平均海拔不足百米的齐鲁大地来到海拔多米的雪域高原,从温馨的家庭进入单身世界,从熟悉的工作环境踏上陌生的工作岗位,每一名援藏干部都遇到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拦路虎”:生活不习惯,语言不通,情况不熟。仅相当于内地三分之二的含氧量使大多数人胸闷气短,食欲不振,血压升高。不到一个月,几乎所有的人都脸黑了,人瘦了;有的患了肺炎、肠炎、心绞痛,20医院,体重下降最多的达17公斤!
??徐学武,第二批山东援藏干部的总带队、日喀则地区常务副专员,看着大家一张张苍白憔悴的脸,他的心隐隐作痛。作为50名山东援藏干部的“总管家”,他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藏族群众在期待着他们,一项项工作在等待着他们。徐学武强忍着身体不适,带领援藏干部深入农牧区,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迅速进入角色。一年来,他跑遍了日喀则地区10个县,行程达数万公里!
??淄博市7位同志所在的昂仁县平均海拔米以上,是我省对口支援的四个县中条件最艰苦的一个,然而他们在县委书记王树槐的带领下,克服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顺利地闯过了生活关、工作关。下乡能吃大口的糌粑,能喝酥油茶,学会了骑马,还能说一些藏语……他们喊出的“只要精神不垮,高原反应算什么”的口号,表达出了50名山东援藏干部的共同心声。
??在西藏下乡,要比内地多付出几倍的辛苦,多冒几倍的风险,然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来自聊城的行署副秘书长连维明一年下乡时间竟达多天!特别是去年7月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期间,他先后随同三个工作组连续40多天工作在抗灾一线。一次,他乘坐的汽车在通拉山发生严重车祸,但第二天,受伤的他又毫不犹豫地随地区领导奔赴昂仁抗灾战线,并多次涉过1米多深的激流实地考察,向自治区写出了详细的综合灾情报告。
??烟台市援藏干部所在的聂拉木县,藏语意为“通往地狱之门”,道路奇险,经常发生塌方、泥石流,每个援藏干部都遇到过大大小小的险情。县委书记王国祖进藏一年多就经历过三次大的险情,尤其是从自治区返回县城的路上,在翻越海拔米的嘉错拉山时,突然汽车左后轮飞了出去,汽车在剧烈颠簸后向路旁的悬崖冲去,直到离悬崖边不到半米的地方才慢慢停住,下车后看着脚下深不见底的山谷,所有的人都出了一身冷汗。一年两万多公里的行程使王国祖患上了严重的椎间盘突出症,常常疼得直不起腰来。
??来自德州的日喀则地区旅游局副局长周鲁平,去年9月初患腰部囊肿,一直低烧不退。手术后,他白天输液,晚上回单位工作,没等病好利索,就坚决要求出院上班。年底回内地出差时在机场囊肿破裂,医院抢救。
山东的援藏干部绝大多数是中青年,上有老下有小,父母和家庭是他们最大的牵挂。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西藏,他们只能顾大家,舍小家。
??来自济南的白朗县委书记时文进年近80的老父亲去年春节摔断了腿,正在济南跑项目的时文进好几医院看望。看着儿子满脸愧疚的神情,老父亲——一个50年*龄的老共产*员,微笑着摆摆手说:“不碍事,快忙你的去吧!”时文进忍不住热泪盈眶。这年的春节,医院度过的。大年初七,时文进含泪告别了病中的老父亲,毅然登上了返藏的班机。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这20个字的老西藏精神,是对这群齐鲁好男儿最好的写照!
?
?????????发展之路
?
??“发展西藏经济,帮助藏族人民脱贫致富,是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群众富了,就是对我们所有艰辛和付出的最好回报!”这是所有山东援藏干部共同的心愿。来自青岛的日喀则市委书记李众民谈起日喀则市的发展特别兴奋。他告诉记者,日喀则市是西藏第二大城市,藏语的意思是“土质最好的庄园”,发展潜力很大。他们总结出日喀则市的“五大优势”,响亮地提出“要像建设自己的家园一样建设日喀则”,初步实现了“三个转变”:由单方面争取援助转变为全方位、多渠道争取援助;由单纯“输血型”援助转变为“造血型”援助;由注重形象性工程转变为多做基础性工作。一年多来,他们为当地办成17件实事,争取对口支援项目27个,争取外援资金多万元,其中青岛对口援助资金达万元。
??农业产业化在内地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目前在西藏还是个创举。白朗县援藏干部在县委书记时文进倡议下,大胆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划出亩土地,投资万元建起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引导农民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个,仅此一项就可增加农民收入多万元。分管这项工作的副县长刘桂祯亲自示范,靠上指挥,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大棚县长”。
??聂拉木县藏药厂是个老企业,生产的藏药远近闻名。但由于经营管理上的问题,近年来发展缓慢。这个县的烟台援藏干部决定从改革入手,推动全县企业改革,同时从自治区乡镇企业局争取到贴息贷款80万元,注入20万元援藏资金,建起新的流水线,使藏药厂年生产能力上升到0万元,年利润达多万元,增长率均在%以上。
??在昂仁县,山东援藏干部发扬“盯上、靠上、贴上”精神,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形成了“昂仁冲击波”。一年多来,在山东援藏干部努力下,争取到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工程四项资金0多万元,这在昂仁是破天荒的事。县里的藏族干部编了首顺口溜形容山东援藏干部跑项目的艰难:住着马车店,吃着方便面,鼻子流着血,跑来两千万。
??横贯日喀则市南北的山东路是我省投资4万元援建的,其中凝结了省直援藏干部、日喀则地区交通局长包剑英、副局长郭靖等人的大量心血。道路建设期间,包剑英整天泡在工地上,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被称为“实干局长”。
??由于各种原因,西藏相当一部分农牧民生活比较贫困,有的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使山东援藏干部心里十分沉重,他们把扶贫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主动与贫困户结成对子,限期脱贫,并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帮助贫困户。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我省援藏干部用于扶贫、救灾的个人捐款达7.8万元。
??采访中,我们听到了一连串的消息:援藏仅一年多,山东援藏干部落实项目个,争取资金1.1亿元,对口援助的4个县和地直部门全部进入地区各项工作的先进行列……
?
??????????成长之路
?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共有1万多名山东青年志愿进藏工作,锻炼成长出一大批像孔繁森那样的优秀领导干部和各类人才。
??山东选派第二批援藏干部同样也着眼于青年干部的锻炼和成长,这从以下数字可见一斑:一是优中选优,从全省报名的多人中选拔出50人;二是年纪轻,平均年龄仅35.8岁;三是*治素质高,全部为共产*员;四是文化程度高,大专以上的达92%。
??山东援藏干部们没有辜负全省人民的期望,他们在西藏勇于拼搏、敢于吃苦、乐于奉献,不断提高自己的*治素质、领导水平和业务技能,在西藏艰苦而火热的环境里迅速成长。
??烟台援藏干部王福寿年第一次选派时就积极报名要求援藏,因身体状况欠佳未能中选。为了实现到西藏工作的夙愿,他坚持锻炼数年,为参加选派做好充分准备。当这次体检合格被组织批准援藏时,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在聂拉木县,他担任县委办公室主任,任劳任怨,苦干实干,得到了藏汉干部的齐声称赞。
??专员助理、地区经贸体改委?主任袁策,在山东援藏干部中惟一连续两次援藏。年,他第一次进藏工作三年,期满后他舍不得离开西藏这片热土,舍不得撇下自己挚爱的工作,经过反复思考,毅然决定留下来再干三年。他是独子,三个妹妹均不在父母身边,老父母的赡养和孩子的抚养全靠妻子一人操持。对于他继续留任三年,妻子反对过,但深明大义的她最终还是支持丈夫留在了西藏。
??好像是要考验袁策一下二次援藏的决心和意志,去年出差时他顺便回家看看,在即将返藏的前两天,他陪老母亲散步,尽尽孝道,可没想到老母亲不小心摔断了胳膊。袁策把母亲安排妥当,决定如期返藏。真是祸不单行,就在袁策返藏的前一天晚上,老父亲烫酒为儿子送行,不料杯子炸裂,炸伤了眼睛和脸部。走还是不走?袁策心里十分矛盾。两位老人看出了袁策的心思,拉着他的手说:“孩子,走吧,回西藏好好干!”
??第二天,老母亲手上打着石膏,吊着绷带为他送行;老父亲脸上缠满纱布,出不了门。目睹此情此景,袁策强忍着眼泪,踏上了返藏的路途。他知道,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就是努力工作,在西藏干出一番事业来。
??去年6月中旬以来,日喀则各县相继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冰雹泥石流等灾害,灾情十分严重,这对于进藏还不足一个月,高原反应尚未消退的山东援藏干部来说,无疑是一次严峻的“大考”。援藏干部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逢灾必出,逢险必救,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山东援藏干部的身影。7月3日,日喀则市东嘎乡通热村发生特大泥石流,7人死亡,房屋、农田全部被冲垮。接到报告后,徐学武、李众民等火速赶到灾区,指挥抢险救灾,在第一线坚守了整整7天。
??山东援藏干部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大考”的满分,赢得了藏族干部、群众的信任。????《大众日报》??年12月12日?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等5部门关于实施国家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和选派援青支教教师有关问题的通知》(鲁教师字〔〕3号)要求,山东省有关地市精心组织、逐级遴选,圆满完成了山东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和首批万名教师援藏支教管理人员和教师的选拔任务。按照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教育部门的要求,将分别于8月13日、15日赴受援地支教。
为切实做好“组团式”和“万名支教”援藏教师顺利、安全进藏工作,保障管理人员和支教教师在受援单位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和日喀则市白朗县中学秋季学期开学前到岗,正常开展教学工作。8月7日上午,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召开了对口援助支教管理人员培训会议。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发展规划处等有关处室负责人,已经圆满完成山东省第一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任务的5位管理干部和新选派的第二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各地市领队,“万名教师支教”管理人员,济南市教育局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第一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5位管理干部分别介绍了两年来教育援藏工作的基本情况,受援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援藏团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对第二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的建议等内容,并对山东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对教育援藏工作的关心、支持和提供的后方保障工作表示感谢。
8月13日将奔赴西藏的山东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和首批万名教师支教管理人员汇报了进藏工作准备的情况和援藏期间工作的打算,并表示要借鉴第一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团队成功的经验,认真学习和实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完成好教育援藏工作的各项任务。
教师处、发展规划处等牵头处室的负责同志分别就相关工作作了部署,对第一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团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第二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和首批万名教师支教管理干部提出了要求:一要提高站住,熟悉*策;二要珍重身体,保障安全;三要加强管理,带好队伍;四要发挥才干,提升质量;五要加强统筹,做好保障。并强调要更加注重教育援藏的实效性和长效性,要做到输血与造血、财力支持与智力支持并重,加强对教育援藏工作的宣传,要扩大山东教育援藏有特色的标志性成果,提高教育援藏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把山东教育援藏的名片擦得更亮!
来源:市教育局组团援藏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